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扬州市邗江区邗上中心幼儿园许霞

《指南》认为要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基于《指南》背景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注意变一元为多元,变静态为动态,变预设为生成的设计原则,添加卡通拼图、手工作业、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化课程形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投放材料,尊重幼儿个性,强化家园联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课程游戏化设计,促使幼儿全面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1],幼儿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所以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课程游戏化设计,要引导幼儿参与到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展开课程游戏化设计,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幼儿全面提升学习品质。

一、切中肯綮,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实施原则

(一)一元为多元,发散思维

《指南》认为在课程游戏化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所以课程游戏化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实现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促使他们整合运用多种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在设计美工类游戏课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学会绘画技巧,还要将观察方法、创意选材、审美交流等其他的学习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大家的思维更灵活。如在“魅力四季”活动中,幼儿首先要走入大自然,通过仔细观察,找到四季景物的不同,此时还可以适当给幼儿介绍植物生长方面的科学知识。其次,他们要结合自己的感受,运用剪纸、贴画、手指画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创造,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展现出来。最后,大家还要互动交流,给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构思,看看谁的作品最具有创造力。这样的活动就起到了多元融合的效果,能够促使幼儿全面成长。

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要基于融合建构的特点,从内容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注重多元化。这样幼儿就能利用多种材料积极思考,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二)静态为动态,体验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教师还要避免活动过程一成不变,而要将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幼儿发现问题,思考并探讨问题,最后自主解决问题。《指南》也提出促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教师要把握住幼儿的独特体验,让大家从中获得新的收获。

如在美工区“不倒翁”制作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出问题:“难道一定要将重的东西放在不倒翁的底部吗?”教师及时把握住这个问题,调整教学环节,让大家通过亲身尝试的方式探求重物需要固定在什么位置。此外,还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在不倒翁里放别的东西吗?”“不倒翁的底部非要是圆形的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学者也鼓励大家自主寻找答案,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动态设计课程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促使他们碰撞思维,重组想法,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预设为生成,拓展资源

在课程设计时,预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生成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坚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捕捉关键信息,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获得发现,参与设计。这样就拓展了课程资源,能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如在生活类课程“我不怕拔牙”的课程中,教师原本预设的内容是让大家阅读绘本,然后回忆生活中拔牙的细节,并在角色扮演中将其表演出来,最后促使他们勇敢面对牙医。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才发现班级中只有一两个孩子有看牙医的过程。于是教学者结合生成情况,将角色扮演改成了讲故事,由几个拔过牙的孩子说说拔牙的过程,然后大家再讨论要如何面对牙医。这样就促使幼儿交流经验,自主思考,最后有所发现。

《指南》认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2]。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独特的个体发展差异,把握好各种课堂生成资源,适当调整预设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程设计。

二、匠心独运,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设计形式

(一)卡通拼图,引导自主分析

《指南》提到在幼儿教学中要促使大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家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课程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卡通拼画等需要自主分析的活动项目,引导幼儿观察拼图,从边缘形状、花样关联性、图片设计等角度入手,提高拼图效率。

在“卡通拼图”中,教师分三步走,指导大家自主分析。第一步是观察拼图的形状,要让幼儿通过拼接、触摸等方式感受拼图的边沿,发现某些拼图能相互契合,形成一个整体,某些拼图有直角,可以推理出它们位于拼图的四角位置。第二步则是根据拼图的图形判断其位置,如两块拼图上分别有某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则可以判断它们处于紧邻的位置。第三步则是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常理。如有幼儿推理认为:“这快图片上有大树和飞翔的小鸟,上面还有蓝天,所以我觉得它应该在拼图的上部,因为如果是下面的话,应该是地面。”这样幼儿就学会将观察、推理、分析融入到卡通拼图中,提升了思维能力。最后,教学者还可以鼓励大家将自己绘制的卡通画剪成若干图片,自主制作拼图,幼儿的参与兴趣更为浓厚了。

在卡通拼图类游戏中,幼儿不仅提升了观察能力,而且还学会了整合各种观察到的信息,分析出有用的答案,辅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手工作业,发展动手能力

教师要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鼓励大家自主制作玩具。结合《指南》的要求可以设计“手工作业”类的课程,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引导他们自主寻找材料,交流制作方法,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提高动手能力。

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中,教师将角色扮演等其他区域活动和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设计融合型的课程,让活动内容更多样化,同时也全面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如在参与表演的时候,有幼儿提出:“如果我们能戴着小动物的头像,那该多好啊,这样一下子就分清楚谁演的是谁了,台词也不会说错了。”“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玩具啊。”“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啊。”幼儿的动手兴趣一下子激发了起来,大家首先画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头像,在此过程中,彼此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如:“我们要画得大一点,你画得太小了,戴在头上看不清。”“我们只画头部就可以了。”此后,幼儿还要通过亲自尝试的方式,确定头箍的大小,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最后大家决定先在头上试戴,做下记号,然后粘贴,这样就掌握了更高效的操作技巧。

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中,教师要基于“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多设计一些能促使幼儿参与实践的活动。手工作业类活动能让幼儿自主寻找材料,选择更具有个性的方式制作玩具,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故事演绎,建立是非观念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设计“故事演绎”类的课程,引导幼儿在轻松、自由的语言交流环境中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结合是非善恶的观点交流讨论,从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阅读《大卫,不可以》等绘本的时候,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故事演绎的活动中,并结合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大家确立是非观念。如有的幼儿将妈妈演绎成了凶狠的样子,教学者引导大家讨论:“大家觉得故事里的妈妈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呢?”幼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她是好妈妈,她喜欢大卫。”“她是坏妈妈,她老是吼大卫,还罚他坐小板凳。”大家的观点不一致,他们自主讨论了起来。“大卫总是做一些捣乱的事情,妈妈会生气很正常。”“妈妈看见大卫难过,就去安慰他,她其实还是喜欢大卫的。”“我们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她是否也会一边骂宝宝,一边哄宝宝开心呢?”在讨论中,幼儿渐渐地认识到:“妈妈即使大喊大叫,也是爱的表现,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很听话。所以这并不是坏妈妈。”幼儿渐渐学会了辩证分析,提升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倾听了有趣的故事,而且还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判断、分析,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渐渐地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躬身实践,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

(一)科学投放材料,激活探究意识

在具体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避免材料投放过于单一化。正如《指南》所说的那样,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各种自然物、废旧材料或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引导其自主探究。如果能分批、分层次地投放材料,则幼儿的探究意识会逐步提高。

在设计建构类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合理设计课程安排,分三次投放材料。第一次投放的是比较单一化的材料,而且材料的数量比较少,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能用有限的材料玩出新意,并思考怎样和伙伴合理分配这些材料。第二次则在第一次投放的基础上添加多元化的材料,此时主要引导幼儿激发创意,思考如何将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融合在一起使用。第三次则开放“材料超市”,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创作需要,自主选择材料,但是所有的幼儿只能进入一次。这样的投放训练了孩子的整体思维能力。在后续的活动中,还是有幼儿考虑不够周到,缺少某些材料,但是“材料超市”已经关闭,此时大家就要相互协调,通过借材料、交换材料等方式补充。这样幼儿不仅能自主探究如何合理运用材料,展开新颖设计,更能提升思维和社交能力。

教师可以先投放一些简单的材料,然后再投放更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合理分配各种材料,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此外,幼儿还可以自主寻找材料,并探究如何运用组合、剪切等方法处理已有材料,起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二)调整活动方案,尊重个性差异

幼儿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幼儿在相似的进程发展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中,教师也要将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大家的具体情况调整活动方案,尊重大家的个性化差异。

在绘本阅读类区域活动中,教师原本的课程设计是让幼儿先阅读绘本,然后交流内容,最后互动讨论,将其改编成儿童剧。但是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却发现幼儿的能力不同,有的幼儿已经读过了绘本,知道了具体内容,但是有的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不强,也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因此教师便调整了此类课程的活动方案。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为没有读过故事,但是愿意自主阅读的孩子,依然按照原计划展开活动,另外两组则分别是已经读过故事和阅读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学者让着两组幼儿合作完成活动,能力强的幼儿给能力弱的幼儿讲述故事。这样的活动尊重了大家的个性差异,最终也能让所有的幼儿都明白故事内容,完成儿童剧表演。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别,通过分组活动、设立阶段性目标等方式支持并引导幼儿从原有的水平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样就能让大家逐步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只有避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幼儿,才能让所有幼儿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家园联动,培养良好习惯

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中,教师不要忘记采用家园联动的方式,组织幼儿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促使其发展良好的习惯,未来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亲子活动中,幼儿能感受到和成年人交流的快乐,并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利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