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出路精神的贫瘠远比贫穷更可怕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当理由找得越来越无懈可击,成功就离你越来越远。失败没有借口,担当才是成功的前提。”——苏芩

最近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一名富二代说,“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寒窗苦读十年书?”

我想了想,倒也哑口无言,话有些扎心,但确实不无道理,这正是社会的现实之处,富二代也好,富三代也罢,富毕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阶级分化原本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不是简单一句努力可以概括的。在这个时代,是否真的已产生阶级,答案自在每个人心中。

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了相册。”

纪录片《出路》,历时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

一名来自甘肃山沟里的小女孩,马百娟

一名来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徐佳

一名来自北京家境优越的女生,袁晗寒

导演郑琼用真实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来自三个不同家庭,不同起点,不同境遇下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三人的生活虽有着天差地别,但在导演看来,三个人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中,竭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尽管有《人生七年》在前,但《出路》用更贴近国人的镜头,记录下了当代年轻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抉择。

马百娟徐佳袁晗寒

一、3种家庭,3种人生

1、来自山沟的女孩

马百娟

“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很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马百娟,来自甘肃,年她刚满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她最大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去北京读书。

她所在的学校仅有两名老师,五名学生,穷人家的孩子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马百娟学习不可谓不用功,但由于条件所限,十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她,全家住在窑洞里,一家人全年的开支不超过50块钱。

是的,你没听错,全家人一整年的开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够不上一顿饭钱。(年)

把放硬的馒头掰成块,放进碗里,倒上半碗开水,这就是她每天的早餐。相比起物质的匮乏,放学后的她也无法复习功课,家里有大量的家务活等着她去做,喂猪,做饭,还要经过一个蜿蜒曲折的陡坡去收糜谷,而这一切对12岁的马百娟来说,却早已是习以为常。

2、复读3年的民工之子

徐佳

徐佳,一个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徐佳生活在一个小城,农民工的孩子,父亲因意外去世,靠母亲打工来维持生计供养他读书,父母文化都不高,只会凭力气赚钱,父亲生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大学,将来出人头地。父亲临终前这样叮嘱妻子:“爬也要供孩子上学”。

背负着父亲遗愿的徐佳复读了三年,但最终不负所望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

3、含着金钥匙的北京女孩

袁晗寒

袁晗寒,一个拥有北京户口的女孩,从小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但十七岁就选择从美院附中退学。

退学之后她最大的敌人就是“无聊”,当同龄人都在学校读书时,她有着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所以,对抗无聊就成了她的首要目标。画画,开酒吧,甚至去性用品店当营业员,用她自己的话讲,“做什么只要不被饿死就好了,这世界上也不会有人会被饿死的。”

二、“或跃在渊”,命运两分

郝景芳在她获得过“雨果奖”的小说《北京折叠》中虚构了一种反乌托邦的世界。这本小说里的世界有三种空间,分别是代表底层人民的第三空间,占比总人口60%-65%,第三空间的人们从事着最底层的基础工作。

代表中产阶级的第二空间,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精英。占比总人口的30%。第一空间里则是富豪和权贵阶级,他们负责制定整个空间的规则,占比5%-10%。

空间并不固化,但依然很难逾越,付出成倍的努力,也只有少数人可以从第三空间跨入第二空间,能从第二空间进入第一空间的更是极少数人。

对照一下《出路》,我想你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我们来看看三名主人公能否跨越各自的“空间”。

1、16岁的马百娟选择结婚生子

年,马百娟全家迁到宁夏,换了新学习环境的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次年在家里要求下选择退学。此时的马百娟只有15岁,年纪小,没学历,没经验,连一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16岁时,她选择了结婚生子,嫁给了自己的表哥。马百娟的父亲则对着镜头说,“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了,2万元,你们继续拍,给不了2万元,你就不要继续纠缠了。”

马百娟则在一旁沉默。16岁的少女,挺着肚子和小伙伴们谈论着谁的肚子更大。

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她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暂时能够找到的一个出口,但出口不等同于出路。她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大,思想及观念都是来自身边的人。在她周边的世界里,女孩子不管上多高的学,有多大本事,终究也是“别人家”的,而在这个所谓“别人家”的女娃身上,投入太多是一种损失,养活大,人,在这种陈旧迂腐的观念里就是女娃唯一的出路。她甚至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人生就这样被家庭“盖棺定论”。

你本无错,但改变要从自身开始。未来很难,但依旧可期。

2、月薪8K的徐佳有压力,亦收获幸福

徐佳,他的人生轨迹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参加高考、找工作、结婚、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在初找工作时遇到过一些坎坷,但最终找到一份对他来说还算不错的工作,月薪,工作两年之后,他结婚成家。

照片里的徐佳,是幸福的,虽依旧背负压力,但敢于披荆向前的人生原本就是一种精彩。

3、为对抗“无聊”,袁晗寒留学德国回来开公司

当无需考虑物质又无所事事时,精神世界就会越发的空虚。

袁晗寒,拼命对抗“无聊”的她选择了游历欧洲各国,而后去了德国一家艺术学院留学,年,袁晗寒回国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

袁晗寒的未来容错率很高,她有很多种选择,她做的事情在她看来都是极具意义的,无论是开酒吧,还是出国留学,还是自己创业,她都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失败对她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聊。

导演郑琼在预告片最后说,她后来把袁晗寒的作品编成小片段给徐佳看,徐佳回答“他承认并接受社会是不公平的,但他并不羡慕,他只有努力,让他的下一代也许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三、谁决定了命运?

答案似乎无解,看似标准的答案是: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出路》通过镜头告诉了我们家长的格局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1、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改变命运的上半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环境封闭,学校环境差,繁重的家务以及物质的匮乏,但这些并非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的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年少时就曾捡破烂来补贴家用。黄光裕的母亲曾婵贞,祖上曾是泰国著名侨商,但到黄光裕这一代的时候,曾经的财富只是一种传说,一家六口人住在一个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日子虽然贫苦,但曾婵贞却经常给两兄弟讲述祖上的各种经历,黄光裕兄弟当初北上做生意,受母亲思想影响甚深。

像黄光裕这样的成长经历并非个例,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是凭着高考状元身份,才从一个小乡村里走了出来,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正如作家舒尔茨在《像成功者一样思考》中所说:“你比那些优秀的人,差的其实是思维。”

我们回到《出路》这部纪录片,看一下三人的的原生家庭,可以很清晰的察觉到,家庭对三人的影响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导演郑琼曾和袁晗寒的母亲交流过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袁晗寒出生在一个小地方的话,家境一般,你会怎么办?袁母说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让她死也要死在学校里。

徐佳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想法却和袁母不谋而合,父亲临终前对妻子的叮嘱是,“爬也要供孩子上学”,徐佳正是在父母思想的影响下,才会选择复读三年,最终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

反观马百娟的家庭,传统思想的糟粕在家长脑海里根深蒂固,“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在这样的思想下,马百娟的哥哥小学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马百娟退学时,老师不肯放弃,说马百娟按时交作业,学习也在努力,但哥哥一句“纯粹不想念了”让老师陷入了沉默。彼时的马百娟家里已从山沟搬到县城。并且此时《出路》预告片已出,有人看到预告想要资助马百娟一直到大学毕业,但资助的事情尚未谈好,马百娟就已退学。

思想上的禁锢让这个家庭觉得读书无用,并且这种思想自然而然的延续给了下一代。

父母的高度,不一定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但一定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宽度。

但在那种封闭环境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父母,我们能去责怪父母的思想落后吗?改变不了父母,那就改变自己吧。

2、至关重要的下半场,改变自己才是摆脱命运束缚的根本

自古以来,读书人在中国就有着高人一等的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考取了功名,就进入了“士”的阶层,放到现代,作为敲门砖的学历也许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但知识依旧不可缺少。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总冠军雷海为在参加比赛之前,只是个普通的外卖小哥。

在送外卖之前,雷海为还做过很多份工作,在工厂做过电工,工地上打过小工,做过洗车工,当过服务员,最终成了一名专职的外卖小哥。

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无论走到哪里,兜里都会装着一本《唐诗三百首》。

雷海为最落魄的时候连租个小单间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像乞丐一样晚上蜷缩在一处楼梯的拐角,冻的睡不着的时候,眼前浮现出的却是辛弃疾的一首词:“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诗词成为了他精神上最大的寄托。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后,董卿评价他说:“你不仅战胜了所有对手,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战胜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后,雷海为被家乡聘请为“振兴文化大使”,工作机会也如雪片一般向他飞来,邵阳文联,杭州一家诗刊都想聘用雷海为,一家文化旅游公司更是开出百万年薪,请他担任公司形象代言人。雷海为经过慎重思考,婉拒了这些单位,最终,他选择了成都一家教育培训学校去做教研老师,编订古典诗词教材,这是他的兴趣所在。

羁旅漂泊多年,只想在诗词中寻找慰藉之所,从未想过借诗词来改变人生轨迹的雷海为,命运却因诗词而彻底改变。

看似“无用”的知识,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有时会成为你最大的资本。

但是更多的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除了一味埋怨,并不愿去改变自己。也许他们觉得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就出生在罗马。

这样的认知下,梦想反倒成为了一种障碍,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越来越遥远。最终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导演郑琼说:“在一个只论输赢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这个文化有觉察和反省,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选择不应该是被赋予的权利,而是自己通过争取改变命运的机遇。”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场马拉松,从来就没有一场马拉松,能赢在起跑线上。每一个不肯放弃的人,都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结语

马百娟,徐佳,袁晗寒,三个人在彼此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交集。但若说三人的人生就此定论,倒也未必。有句话叫长大后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活成小时候想象的样子。但谁说长大后就不能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将近40岁时才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三部曲,但谁知道,创作《康熙大帝》之前,各种资料他就查阅了两年之久。《康熙大帝》全书四卷共计余万字,历时四年才最终完成。这一前一后,就是六年时间。人到四十,还剩几个六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意思是在阳光不能照射到的地方,依然有生命在萌动,苔花虽小,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纵与牡丹相比也毫不自惭形秽。

身处逆境中也要充满自信,鼓起勇气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正是我们面对生活时最可取的一种态度,也是最好的一条“出路”。人生也许很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END

图片来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