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由韩国MBC制作的崔雪莉纪录片播出。
纪录片播放了很多雪莉从前的舞台和戏的片段。镜头里的雪莉鲜活又有震撼力,想到她已离世,不忍又怜惜。
去年10月,韩国艺人崔雪莉自杀离世。而自杀原因,却众说纷纭。搜索“崔雪莉”,跳出来的关联词,都是“崔雪莉死亡内幕”。
当自杀离世,有了“内幕”,伤痛上又加了悲凉。如果纪录片可以公布一个官方的真相,用事实打消诸多推测,不失为一种对雪莉的名誉维护。当她在世时,收到无数恶意评论,然而离开世界之后,突然全世界都开始爱她。虽然是迟到的爱,但她值得。
以其母亲叙述和朋友分析为主线的纪录片,给出了雪莉心理变化的官方说法:雪莉原名真理,父母在她7岁时离婚,带着她和两个哥哥改嫁,改嫁后母亲又生了弟弟。
妈妈金秀静自顾不暇,想着与其送雪莉去幼儿园,不如送到表演学院。当妈妈告诉她花销只够六个月,经济上只能坚持到下周时,雪莉哭了,苦求说她还想学表演,再坚持一个月吧。
她被选为出演《薯童谣》里的善花公主,被评价“面容像公主一样华丽”:像白雪的梨花。从此改艺名为“雪梨”(中文翻译雪莉流传较广)。
SM(知名韩国娱乐集团)的雷达马上捕获到了这颗潜力巨大的新星,告诉她会把她培养成“招牌艺人”,比金喜善、文根英更火。进入SM时,雪莉才上小学五年级。
下午2点放学之后,来SM公司上舞蹈、表演、声乐课,每周都要考核表演,周周过关,压力巨大。还有体重管理,长胖难免被骂。年少的她,过早地承担起了成年人一样“上班”、“考核”的压力,在镜头前面隐藏真实的自己,又生性敏感,奠定了悲剧的开始。
20岁的雪莉,和初出社会的女孩子们一样,期待恋爱,也期待夜店、啤酒和19禁电影。这是她自我觉醒之后的叛逆。叛逆对青少年来说是常事,如果是平常人,叛逆期意味着反抗家人。而对雪莉来说,叛逆期意味着反抗社会。不被“看着她长大”的世人接纳,也在所难免。
雪莉和大她14岁的嘻哈歌手崔子在一起。她自己说,“无论别人怎么说都无所谓,这一瞬间我真的很幸福。”但公众反响则异常刁钻,主要是因为崔子这个名字,隐含意义太多。其中的性和不光彩的暗示,让人无法说出口。
他曾经写过一首记录和雪莉恋爱的歌:《吃做睡》,内容为情侣在一起时只做三件事,都是本能的驱动,色气满满。这首歌虽然被一些人评价“有才华”、“真实”、“有想象力”,但更多人则觉得这首歌只能属于边缘文化,见不得天日。
母亲不同意雪莉和大14岁的崔子交往,两人爆发争吵。雪莉反问自己辛苦这么些年,问到底赚了多少钱。然后清算账目,从此和母亲断了联系。雪莉被恶评淹没,但她不怕,因为还有崔子在,男友成了她如兄如父的精神依靠。
但似乎雪莉太过缺乏安全感,诸多要求也让崔子感到窒息。崔子在歌里说,“你对我的要求越来越多,摩擦越来越多......怀念遇见你之前的我”。他们终于走到分手那一步。
和母亲、男友的关系崩坏,她失去了依赖,被孤独感包围。雪莉的社会关系本就简单,接连失去两个最亲密的人,她越发觉得没有出口。
随后传出雪莉浴室滑倒住院的新闻,现在才说出,当时是割腕自杀的真相。此后的她,语言举止,都成了新闻和评论里的那个“疯子”,她也略带自嘲地说,“我从来没有正常过”。
但事实绝非如此,雪莉有着超过常人的善良和同理心,从来没伤害过别人。小时候她会说:“我们教会里比我漂亮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只喜欢我,觉得我可爱......”。她并非美而不自知,但显然低估了自己的美。那时她的相貌,完全有了成人美女的风采,直接跳过了“一团孩气”的阶段。
自幼美貌,又进入娱乐圈太早,追捧和压力,让她过早学会迎合,也过早失去了安全感。和崔子的感情也是这样。相爱中的人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崔子是地下CB组合DynamicDuo的成员,但他与雪莉不同,原生家境优渥,读的是世宗大学的酒店管理,放荡不羁且有叛逆的资本。
在床上拍接吻的照片,发布喝酒的视频,对一个三十多岁的嘻哈Rapper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雪莉却足以导致公众形象的毁灭。他带雪莉见识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却忽略了她并没有像他一样,可以任意叛逆的资格。
雪莉在许多拍摄花絮里,总是在闹,甚至欢脱耍宝。但嬉闹的雪莉,眼睛里总不像是纯粹的快乐。看一个人快不快乐,不要看嘴巴,要看眼睛。她更像是面对无处不在的镜头,她用一个欢快的套子把自己装了起来,隐藏起不开心的一面。
片子虽然试图解释这些年雪莉的心理变化,但这些都是可以摆在桌面上的原因。但实际上,雪莉推向最终绝路的,是韩国越来越职业化的偶像制度。一切皆可商业化,给人带来对生活的失望。
在活着的二十五年里,韩国娱乐市场对雪莉,是无止境的消费。小时候因为长得太美,作为会呼吸的商品,标价出售。训练的痛苦自不必说,让人在产业化的链条中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假象。更重要的是,在极强掌控力之下,失去自由的少女,很难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
而这部因纪念雪莉而存在的片子,依然难逃被资本消费,被人性中的虚伪左右的命运。亲人和朋友,在她痛苦和离开之前,除了观望什么都没有做,现在却都跑出来替她说话。更别说请来些所谓的“社会文化评论家”,分析当时网暴雪莉时的大众心理。这些不相干的人,解释不了任何科学,只让人觉得凉薄。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纪录片名为《雪莉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
从标题就开始了质问,指责的主谋,却与逝者无关。因为真正怜惜她的人,不会想让她被定义为“一个让人不舒服的人”。相信她也想被世人怜惜,也想得到哪怕是迟到的爱,但别再打着纪念的名义消费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