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一部犀利现在的台剧真让人刮目相看

盖白霖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8627.html

提起台剧,你能想到什么?《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种种古早的台湾偶像剧?

但那不是台湾电视剧的全部,近几年台剧,一部比一部犀利。

去年,和网飞合作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号称“台版《黑镜》”,对家庭关系深刻剖析。

最近又和HBO合作,推出一部表现人性之恶的高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前两天刚更新完毕,豆瓣9.4分,基本锁定今年最佳华语剧的宝座。

01

剧集以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展开。

一位叫李晓明的男子在戏院突然开枪,无差别杀人,九死二十一伤。

但本剧的重点不是展现事件过程,犯罪分子如何凶残,公安干警又是如何神兵天降将其绳之以法。

《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的,是案件发生后的众生相。

开场,给李晓明辩护的律师,被愤怒的受害者家属泼粪,受到巨大社会压力。

表面看,是律师为冷血杀手辩护,家属无法宣泄,做出过激行为。实际呢?律师真是利欲熏心,为求财出名?

其实他的辩护,是为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希望以后不会再发生。

他放弃去大律所,选择当法扶律师。有个孩子,妻子怀孕,却还为一个杀害两个幼童的杀人犯陈昌做辩护。

他的所作所为,注定无法得到周围人、甚至亲人的理解。

同时,李晓明的家人,也一直活在阴影下。承受着公众的压力,失去儿子的悲伤,以及内心愧疚的多重痛苦。

他们隐姓埋名,终日戴着口罩。父亲酗酒,母亲畏缩,一家人如行尸走肉。

颓废一段时间的女儿,也就是李晓明的妹妹,被母亲赶出家门,改名,断绝关系。

改名李大芝的她,来到一家新闻台实习,尝试展开新生活。

她的上司——无比强势、冷冰冰的宋乔安(贾静雯饰),是个独断专行的女强人。

但她的私人生活却相当不如意,和丈夫因理念不合,婚姻破碎边缘,女儿,也关系紧张。

同时,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受害者家属。

在那场戏院枪击案中,她的儿子天彦被李晓明夺去了生命。

也正是因此,一家人心中始终有个死结,女儿觉得母亲偏心,一次次地互相伤害。

所有主要人物,都通过戏院枪击案连在一起。而这个案件却不算凭空虚构,它基于真实的社会问题。

无差别杀人,远到北欧挪威7·22爆炸枪击案,近到国内凶手闯进中小学、幼儿园伤害幼童,哪里都有。

本剧同时也映射了台湾残酷的无差别杀人案——“小灯泡”案后的反响。

4岁女孩“小灯泡”与妈妈正前往西湖捷运站,准备跟外祖父母会合。一名男子突然从后方靠近骑着儿童脚踏车的女孩,拿出菜刀砍向其颈部,女孩不治身亡。

“小灯泡”案后,母亲对社会发出呐喊。

这样的随机杀人事件,凶嫌基本上在当时是没有理智的,这不是靠立什么法、怎么做处置,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根本、从家庭、从教育,让这样子的人消失在社会上。

行凶者出警局,被愤怒民众痛殴

这种社会事件,问题不该只在把凶手绳之以法、死刑,更应该将目光对准事件背后。

02

《我们与恶的距离》不仅讲杀人案,还通过案件辐射到新闻媒体道德、死刑、精神病患、亲子关系……

尤其新闻媒体的展现,也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剧中出现的品味新闻,台名恰和报道内容形成讽刺。

李大芝在提交新闻时,选择年轻人关心的“薪资新低”问题,却因为头条新闻要求吸人眼球,被要求重做。

还有对标题的处理,由女大学生,变成高材生。

新闻,不等于客观真实,收视率、点击量早已开始让新闻变质。

相比还原真相,数据和猎奇倒更重要。这种情况下,劲爆的假新闻,好像也是允许的了。

电视上突然爆出普吉岛爆炸事件,虽未有相关确定消息,但各个新闻台都在报道。

品味新闻,报?还是不报?不报,会输,报,没有确认信息来源。

虽然在疯狂查证真实性,但当地信号出问题,联系不上。最终决定跟风,选择报道。

刚刚报道完,却收到泰国大使馆辟谣信息,根本没有爆炸。

但那又如何?听新闻的人,不久会忘掉。报新闻的人,也轻描淡写。

假新闻成本和收益的差距,让假新闻成为习惯。

新闻台有收视率的压力,不得不比拼。每个社会事件,都是一场报道战斗。

遇到像“精神病持枪挟持幼儿园”这样的大新闻,各个新闻台,紧锣密鼓动起来,带着转播车、记者、摄影、摄像到现场,台里还准备做精神病伤人的专题。

实际呢,却只是一个没有许可,带着黑色包去幼儿园拍电影的男人,被邻居以讹传讹,当成持枪的恐怖分子。

新闻媒体这种求快的报道,也导致了更可怕事件的发生。

本来只是青少年不堪忍受霸凌,捅伤他人的事件,却在这个微妙的当口,被媒体大肆报道成“李晓明模仿犯”。

新闻报道导致少年和母亲遭遇巨大的社会压力,最终,母亲选择带着儿子一起投河自杀。

讽刺的是,母子双双跳河后,记者和摄影机还不停追着来到现场的丈夫,询问他事后的想法。

有什么话想说?真的无话可说了。

03

杀人案、新闻道德、精神疾病,这些千丝万缕如一张网般被联系起来,剧名《我们与恶的距离》则是全剧的题眼。

恶行到底是什么?我们离恶行有多远?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我们以往总认为恶与我们是泾渭分明,非黑即白。

但实际上恶与我们绝非完全隔绝,恶不是孤立的黑暗,甚至在恶的周围,也有无辜的受害者。

杀人凶手被严惩,是必然。但杀人犯的家人,是否永远该背负罪恶的十字架?

正如片中李晓明母亲撕心裂肺的那句话,“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但即使家属公开跪地道歉,媒体也如同闻着血腥味的鲨鱼,还问着“你是真心跪的吗?”、“9条人命道歉就可以了吗?”

在新闻的曝光下,杀人犯家人和死者家属再次直面相遇。此时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也被模糊了。

背负“杀人犯妹妹”身份的李大芝,本来在努力开启新生活。但死者家属却来干扰、辱骂。

死者家属,变成加害者,杀人犯的家人,却变成受害者。

但死者家属的话,也字字戳心。因为枪击,女儿在大好年华死了,母亲的未来黯淡无光。凭什么杀人犯李晓明的家人,就可以重新开始?

这件事,早已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我们与恶的距离》每集片头,都以网站上一段新闻报道视频简讯,以及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内容作为开始。

社交媒体的距离,给人安全感。看客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优越感十足地隔着屏幕评论。

但键盘侠网络暴力、无良媒体二次消费,未尝不是种恶意。

站队简单,网上骂谁罪该万死也容易,但或许事情发生后,更应该想想背后的问题。

编剧吕蒔媛,作品中常有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上一部作品《谁先爱上他的》聚焦同妻,这次以一件杀人案,辐射周围群体,主题更复杂。

《我们与恶的距离》没有把对错善恶一开始就按人物立定位置,只是将一切有关人性的,都展示给你看。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这种好剧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