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游戏案例解读好玩的纸杯大战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活动背景

《指南》指出,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摆弄物品。纸杯虽然是幼儿园经常给幼儿提供的一种低结构的操作材料。但起初我只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纸杯,作为幼儿绘画、粘贴的原材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幼儿把美工操作柜上的纸杯弄翻在建构区里,建构区的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有几名幼儿在扮演喝水,还有几名幼儿把杯子一个一个叠起来,每增加一个,她们还会拍手欢呼。幼儿的这一表现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如果在建构区大量的投放纸杯,幼儿都会怎么玩呢?会建构出什么呢?

一、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实录一:纸杯趣玩,自由探索

我在建构区投放了白色的相同大小的大量纸杯。当幼儿发现有新材料时,杭杭摸了摸看了看就走开了,琪琪开心的站在纸杯前叫着梓墨“梓墨,快来,好多纸杯呀!”顿时,建构区热闹了起来,纸杯成了大家的最爱。

琪琪把纸杯一个一个紧挨着立在地上,一会就摆出了一大片,梓墨问“琪琪,你在摆什么?”“我在做圈圈地毯”“我家里就有带圈圈的地毯,地毯也是圆形的呢”,随即,琪琪开始调整地毯的整体形状,梓墨也加入了,“地毯太大了,我们要拿走一些,把边上那些收起来”琪琪指挥着,减少了之后,两个人站在地毯前,“怎么还是不圆,我家不是这样的”看见梓墨有了情绪,我没有马上介入,选择继续观察。琪琪过来牵着梓墨“我们再试试,一定可以的”。两个小朋友马上又行动了起来,一会增加一个,一会又减少一个,不一会的功夫就听到两个人的笑声“我家地毯就是这样的”梓墨说。

杭杭见大家玩的有趣,试着拿起纸杯平躺着放在操作垫上,一个接一个,一个串一个,一会就听见他自言自语的说着“我的贪吃蛇”。可随即也琪琪大叫着“你的已经摆到我的圈圈地毯上啦”,晨晨也跑来表达自己的气愤“你这个太长了,都没有地方了”。杭杭对于大家的抗议显得手足无措,涨红了脸。

教师思考:

我主张幼儿自主游戏、自由探索,所以并没有刻意强调规则和玩法。也期待幼儿的表现。结果也证明孩子们有充分的探索欲望,对于纸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探索过程中幼儿能在发现问题后,自己想办法改进,充分培养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看到了他们有矛盾,也看到了杭杭的不会沟通,我选择静观其变,不加干预,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也希望能通过游戏,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实录二:“我该怎么办?”

对于杭杭的窘境,我一直在观望,对于大家的指责,好一会杭杭都只是埋头摆弄纸杯,眼见着杭杭红了眼睛。这时琪琪跑到我身边“老师,杭杭摆的太大了,说他,他也不听”。

面对幼儿的求救,我及时的以“贪吃蛇”的角色介入,“我是长长的贪吃蛇,是谁这么厉害,把我创造出来的呀!”幼儿们大笑起来,“我爬的太累了,谁能让我站起来直直腰呀”。大家争着说“我来,我来”,顿时杭杭也咧开了小嘴。很快,长长的“贪吃蛇”一段一段的站起来了,孩子们高兴的拍手,建构区的场地也松快了起来。

教师思考:

对于活动中的小矛盾,我本着观望的态度。当有幼儿向我求助时,我也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选择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和幼儿一起探索,间接帮助幼儿打破窘境。另我非常开心的是杭杭能很快加入我们,这也让我我十分相信幼儿完全有能力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是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

实录三:叠高挑战

大家帮助“贪吃蛇”站起来,就开始对纸杯叠叠高很感兴趣。晨晨开始底下放一个纸杯,然后一个一个向上叠,叠的太高了,纸杯一下子都翻了下来。他又开始重复操作,可同样还是翻下来。晨晨把目光投向了我,我没有说话,更没有上前帮忙,只是给了晨晨一个鼓励肯定的眼神。晨晨摆弄起纸杯来,不一会,就看见晨晨在最下面一层放了两个、三个,最后放到六个,上面一层也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而是每两个中间放一个,每两个中间放一个,就这样一层一层,晨晨完全沉浸在其中,而这样一个“新玩法”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孩子们纷纷模仿尝试。

实录四:创意纸杯新玩法

孩子们都进行纸杯叠高,用了大量材料,建构区的纸杯很快就要被大家用光了,谁也不舍得推翻自己的作品。更不愿意离开建构区。见到这一状况,我适时支持,拿出了一些彩色纸杯“我们要不要给纸杯增加一些颜色?”我的提议瞬间获得了大家的支持。我也在这时加入建构区,成为其中一员,并为幼儿提供了一些彩色纸杯与白色纸杯搭配完成的作品图片。这一支持为幼儿打开了新世界,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研究叠高。

琪琪和梓墨研究图片后,很快建造出一堵彩虹墙,两个人一会跑到墙那边,一会跑到墙这边。只见琪琪搬了一块软体积木坐了下来,拿起两个纸杯,一个放在自己嘴边,另一个给了梓墨“梓墨,你快坐到你家去”,梓墨笑着坐在墙的另一边“喂喂喂,是琪琪吗”,两名幼儿在建构区玩起了“娃娃家”。

教师思考:

一百名幼儿有一百种需求,一百种创意,对于材料不足、幼儿不舍得重建的想法,教师要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每名幼儿提供匹配的回应和支持策略。我选择给予理解和支持,及时为幼儿提供彩色纸杯,打开幼儿建构思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创意空间。对于幼儿自主进行的区域整合,我也选择尊重,最大限度的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乐!

教师小结:

1.自主探究,获得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契机。

抓住幼儿学习生长点,对于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沟通问题,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幼儿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

2.实现“小游戏里有大学问”。

游戏只是幼儿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在纸杯大战中,除了探究建构方法,能培养幼儿空间方位感,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在构中幼儿一次一次的尝试,一次一次的沟通,体现出了较好的坚持性、较好的语言能力。由于材料的低结构性,幼儿尝试和探究不同的玩法,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敢于尝试等良好的品质。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活动特点及价值:

1.主动游戏,主动探索。

《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儿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感兴趣,喜欢摆弄物品,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仔细观察。在建构区投放纸杯,充分吸引幼儿兴趣点,激发幼儿主动游戏、主动探索并获得满足。

2.乐于思考,勤于动手。

小班幼儿不会对某一事物保存长时间的兴趣,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的活动增设难度,激发幼儿兴趣,不断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玩法。

3.学会交流,体验快乐。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建构的乐趣,学习与人交流。在“玩”的过程中,跳脱出自己的世界,倾听他人,能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在教师的间接介入后,帮助他人并获得快乐。

教师支持:

1.沉默观察。

小班幼儿容易有情绪,活动一旦有难度,或者与同伴发生不愉快,幼儿会很快看向老师、叫老师。对于类似现象,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选择沉默观察。小班幼儿小,但有些时候反而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游戏角色间接介入。

杭杭是一名内向爱哭的小朋友,面对大家一致抗议,我选择以“贪吃蛇”的角色支持,间接帮助杭杭解决困境。既没有影响杭杭的探索欲望,又制止了大家对杭杭的抗议。让幼儿在建构区游戏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幼儿出现兴趣下降,消极等待的现象时,我及时的以“游戏人”的身份,增加彩色纸杯,加强建构难度,和幼儿一起建构,共同游戏,共同探索,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多元的,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下一步支持策略。

区域活动是开放的,也是可以整合的,要改变之前区域之间无交流的状态,让幼儿真正玩起来。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鼓励者,引导幼儿进行区域间交流,打开思维,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