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自动认为,儿童学画就应该从简笔画学起——其实这种想法非常片面。因为简笔画非但不能让孩子的画技进步、学会审美和创作,反而还会扼杀他们原有的想象力!
大肆流行的简笔画
不知从何时起,简笔画已经成了儿童绘画入门的必选课程。从媒体、培训机构到家长,都以为学画画先学简笔。
比如现在只要打开某个自媒体平台搜索“儿童绘画”,出现的基本都是简笔画教程,或者某种大全、笔记之类,还劝家长、老师赶紧收藏,号称史上最全、教孩子美术不发愁等等。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都要皱眉。真正专业的美术机构,谁受得了这个?
被这种思维控制的幼儿园,经常出现一些“诡异”事件:明明是几十个不同孩子的作品,结果竟然看上去没啥区别!不敢说差不多,只能说一模一样。
某幼儿园作品更不用说如今更为流行的填色绘本——儿童要做的只需要在画好的轮廓中填上颜色,甚至连填好色的模板都有。
这么做真的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
与之类似的,还有公园里摆摊的填色游戏、沙画、描线画,大体差不多。很多家长很喜欢带孩子玩这些。
当然,并不是说简笔画一无是处。如果将简笔画或者填色视为一种游戏、加入亲子互动,那么简笔画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娱乐。只不过,千万不能把它当作美术教育的一部分。
因为简笔画本质上不是为了培养孩子,而是为了取悦成人!
不能快速见到成果,某些美术机构就很难存活,而“简笔画们”,更像是为了快速实现孩子能画画这一目的的手段。
事实上,以简笔画为重点的儿童美育,除了成年人自我感动之外,就只剩下对孩子美术素养、创造力的扼杀。
面对如此乱象,我们不得不问:美术到底是什么?美术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何为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通俗地讲,美育就是让人有美的能力。它包含了两个方面:让人有感知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能感受美,是一个人是不是具有美学素养的前提。当他面对长河落日、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美好之景时,他能否发现、感受、憧憬?感到之后又有多强烈?不能感受美的人,即使遇到旷世奇景也会无动于衷。
感受之后,才是能否将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也就是创作。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如果将创作标准化,最终可能连感受美的能力都要失去。简笔画等模式化的练习方式,最大的弊端就在这里。
米罗画作历史上很多大师,从毕加索、梵高,到蒙特利安、米罗,都是通过大量练习,找回童年的状态——笔触自由、形式随意、画面质朴,总之就是无拘无束。这不正是每个孩子一开始的模样吗?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大师,只要给他一支画笔,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作画,这种自在的状态才是最宝贵的。成年人需要做的,只是守护和引导。
毕加索画作这种审美感觉也是儿童特有的,一旦他们长大成人,就几乎失去了对美最纯粹的感知和无所顾忌表达的勇气。
比如你可以试试,当你拿起画笔想画点东西,是不是感觉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入手?可对孩子来说,这从来都不是问题。我们宁愿选择照猫画虎,而不是随意为之。这样画下来的东西,和范本很近,可离我们的内心却遥远。
若是这样状态的成年人启蒙儿童,结果可想而知。
简笔画、填色图,以及成年人的示范,都给了孩子一个巨大的“框框”——房子是这样的,树要这样画,水是蓝色,星星一定有光芒……
就算孩子真的有美术天赋,被这样教,迟早也要浪费。
儿童美术启蒙到底如何做
我们认为,孩子的美术启蒙,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件,让孩子感知美。
美的来源很多,生活中和大自然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带孩子找到这些美,仔细观察,把美留在内心深处。诗和远方,虽然是大人的向往,又何妨从小就拥有!
第二件,鼓励他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文所说,艺术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能独立思考可谓艺术的基础。因此,想要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以尊重个性为前提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
身为成人,即使是美术专业人士,也应当减少评判,包容多样,不设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让“不同”深入孩子的心灵。
第三件,多鼓励创作。
这件事就简单了,只需要将笔和纸给孩子,让他们自由创作就行。
即使不用纸,哪怕一面涂鸦墙、一块石头、一个瓶子,都可以创作。当然,也不一定用笔,木炭、手、吸水纸、剪刀、泥巴、沙子等等,一切可以成为绘画的工具、材料,都可以尝试。
总之,请记住大师的话:“画画就是记日记的一种方式。”——毕加索。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