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的实施提出了生活化、游戏化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突破传统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束缚。本文以幼儿数学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科学领域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然后建构初步的一个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他们生活和游戏中所遇到的某些简单的问题。上述教育目标突破了旧《纲要》中封闭性的内容与教育目标。为了达成新《纲要》提出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在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开展了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对此,本文将结合教育实践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在科学领域数学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捕捉数学元素,为幼儿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把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经验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促使他们主动运用数学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一日生活皆课程”,抓住数学教育契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游戏、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进行数学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挖掘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并从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出发,巧妙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如课间操时间到了,小朋友们要排队去操场,这时我们就可以要求孩子观察一下:大家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这样既可以使过渡环节变得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能在自然而然中让幼儿掌握按高矮进行排序的知识;午点时间到了,教师可以鼓励孩子把水果、面包等分后再吃,从而在了无痕迹中渗透了等分的数学知识;午餐结束后,教师会带领大家去散步,此时孩子会东瞅瞅西看看,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主动发现自己看到了哪些几何图形;每天孩子要多次上下楼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数一数台阶数等,从而使孩子主动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使他们获得更加切身的感受,这对于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并适时进行恰当的启发与引导,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就会帮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和经验,促使他们养成从数学的视角看待周围世界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迁移运用中主动解决实际问题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掌握了“自然测量”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如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室窗户的宽度、桌椅的高度等,回到家他们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商量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测量饭桌的长宽、床的长宽高等。
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孩子也可以根据教师投放的低结构材料,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根据娃娃家的床、窗户、桌子的长宽高等自己制作床单、窗帘、桌布等,从而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测量工具的认识,学会测量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推动幼儿主动探究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将游戏与生活进行有机整合,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数学教育中创设游戏化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其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是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如围绕“统计”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游戏中使用的各种商品都是孩子所熟悉的,如铅笔、橡皮、本、彩泥、画笔、各种玩具等,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在不同的货架上。
一开始,孩子可以自由逛“超市”,看一看、说一说不同的商品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分别计数、记录,在自然而然中运用了统计的知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实用性。由于学习方式比较轻松、愉快,孩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对于他们主动探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中,有效培养了幼儿学习统计知识、运用统计方法的兴趣,为他们后续探索统计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属于启蒙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增强了科学领域课程的趣味性,在自然而然中将科学领域课程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