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启蒙教育阶段,用专家的话讲,孩子在三到五岁期间的体验和经历可能影响着余生。这个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刻。
如果能够用良好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和训练,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将会事半功倍。家长们对于孩子水平的判断,往往会通过与同龄人的横向对比进行。
这种方式虽然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可有时候也可能成为一种误区,因为外界因素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条件。在家长们不停地对比中,也悄然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内卷”。
幼儿园呈现“小学化”趋势,学知识越来越早了
相信在很多家长的记忆中,幼年时期是无忧无虑的。伴随大多数人的,往往是追逐嬉戏。即便是去幼儿园,通常也只是做一些手工或体育活动。
直到进入学前班才会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为小学的正式学习做了一些准备。但是如今再去幼儿园走一圈,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
可能从小班开始就会学习一些常识,升入中班、大班之后,涉猎的内容就更为广泛了。有一次打开学生的英语课本,发现里面有很多单词竟然是高中英语都不涉及的。
当然,幼儿园重视知识的日常性和实用性,与正式的课本还是有很大区别,但出现不少相对复杂的词语,还是有点叫人意外。难怪有的学生五六岁就操着流利的外语。
而在不少民办幼儿园,都会有涉及小学课程内容,以前还有专门的培训,称其为“幼小衔接”。后来教育有关部门不允许幼儿园超前教学,不过有的机构依然会偷偷打擦边球。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学习学科课程的年龄越来越早了,看上去似乎是勤奋好学的好现象,可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真的好吗?有专家指出,这种方式可能埋下隐患。
超前学习会埋下隐患,但家长表示无可奈何:别人都学怎么办
某知名媒体曾发表过一位教授的讲话,他认为很多同学从小学时就出现厌学现象,跟幼儿园的提前培训有很大关系。这个时代,似乎很多事情都在追求速度。
学生们的课业压力也超前了,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机械地背记一些东西,他们少了很多玩耍和探索的空间。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学习难度增加,靠死记硬背已经不行。
所以从这之后,很多小学生暴露了厌学心理,不得不提醒家长,要尊重教育规律,启蒙阶段不宜给他们安排太多学科学习内容。不过家长们却表示无奈。
实际上纯粹的“鸡娃”父母在家长中的比例并不高,多半家长并不想没完没了地督促孩子进步,而是当其他人都在提前学的时候,自己家的学生上小学后很自然地就落后了。
储殷老师曾说:“你希望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可当老师讲到一个课外知识,其他同学都提前学过,只有自己不知道时,他会真的快乐吗?”这就是很多家长不得不让学生超前学习的原因。
当多半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提高的时候,原地不动的人已经显得落后了,而多半同学都提前掌握了课堂内容,老师肯定也会顾及整体水平加快教学进度。
幼儿园阶段重视培养学习思维,不上“幼小衔接”也差不到哪去
观察和对比思维:观察力往往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必要步骤。而有意识地将相似或同类事物进行对比,可以培养寻找规律的能力。
这些无论是在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后在学习抽象学科时,也不容易对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或物件,都可以拿来让学生思考和描述。
总结规律的思维:与对比相反的一个思维方向,就是总结。未来的学习中,各类学科知识量都会逐渐增加,没有良好学习方法的同学很容易越学越懵。而善于总结规律,将学习过的内容用更好的条理展现出来,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也是很多学霸的共同点。
总之,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既要重视打好基础、培养思维,又不能过于在意具体的结果,否则超前学习就会为厌学埋下隐患,产生后续问题。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幼儿园“小学化”?(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