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爱情课多大年龄上合适比想象得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t3ceu27.html

大家认为,孩子多大才需要了解什么是爱情?

有人说,孩子还小,没必要过早让孩子知道这些大人们之间的情情爱爱,容易早熟;

也有人说,爱情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远传,孩子长大就会明白了。

真的是这样吗?

回想一下我们听过的、身边发生过的太多感情受挫、婚姻不幸的案例,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和一个人对待和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学会处理感情,首先需要正确地了解感情,这却成了很多人捆绑一生的短板。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可以感受爱情,获得感情上的富足,婚姻中的幸福,那么这一堂关于爱情的课,孩子和我们都避无可避。

这堂课,比想象得更早

01

关于孩子的这一堂特殊的爱情课,不会有老师、不会有既定的1vs1教材,也没有某些特定的辅导机构,能不能给孩子上好这堂课,主要还是看家长。

回到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孩子的爱情课多大上合适?答案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中提到过: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现在4岁以后,有些孩子在3岁多就会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识阶段。

婚姻敏感期的出现,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及情感正在通往日后逐渐走向成熟的启蒙阶段,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关乎这孩子成年之后的感情观。

所以,孩子能不能开始上这堂课,关键还是要看他的婚姻敏感期何时出现。

如何判断孩子的婚姻敏感期是否来到?

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岁开始,就会经常冒出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的可爱对话,这正是孩子婚姻敏感期到来的信号。

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胡萍老师说过:女孩到了三四岁时会格外依恋爸爸,男孩则会格外依恋妈妈。

这种对异性父母依恋的表现,其实是孩子最开始表现出来的两性相处能力。

之后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不断演练,慢慢发展到与父母以外的异性相处的能力。

婚姻敏感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孩子对自身性别和异性性别有了初步的认知,开始想要去探索结婚是什么意思?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爸爸妈妈会结婚?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如何正确给孩子打好正确爱情观的基础呢?

教会孩子何为爱?

02

小孩子们的情感初始版是非常单纯的,小伙伴的一块糖,一句游戏邀请,都可以令孩子们心生对对方的好感,这是因为,喜欢这种情感本身就是满足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达成愉悦和幸福感。

但是,如果孩子们的情感一直处在初始阶段没有得到辅导升级,那么在日后的复杂情感世界中,往往容易产生无边界的情感,或者是讨好、索求式的情感。

面对孩子的懵懂无知,我们家长更要做到客观精准的引导。

1科学给予性别启蒙教育

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实际上从2岁左右就开始了,2岁的孩子可以意识到男孩、女孩之间的身体差异;3岁左右可以清晰地认知自我性别;4岁之后,开始通过更加明显的行为来展示“性别认同”。

从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开始之时,我们就要给孩子预先进行性别的启蒙教育,落实到具体,可以通过相关动画、绘本以及爸爸妈妈的不同性别区别,带孩子去了解,科学地认知。

2教会孩子认识爱

爱的官方定义是什么?

两个有情个体之间相互爱慕的感情、情谊;也指爱的感情;

两个个体之间相互产生的情感,所体验到的快乐,幸福感。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

爱的存在是正向的,令人感到幸福的,是双向感知的。

爱的前提是互相喜欢、尊重、珍惜和责任,并且爱是有边界的。

在英国纪录片《孩子的小宇宙》里:

4岁的小男孩礼顿喜欢上了幼儿园里的一个小女孩,并问对方:“你可以嫁给我吗?”

小女孩拒绝说:“我要嫁给我以前的好朋友,丹尼尔,!”

被拒绝的小男孩很伤心,因为自己喜欢的是女孩,喜欢的却是别人。

这样的场景其实我们在孩子的幼儿园时期便能初见端倪,我们也习惯于将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当成可爱的过家家来看。

请一定要告诉孩子——爱是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要让孩子在实际探索中逐渐认识到:我很不错,所以也有别人喜欢我,我可以选择别人,别人也可以选择我。

爱本就是一件美好又痛苦的事情,是复杂的,动人也伤人。

当不再喜欢一个人或别人不再喜欢你的时候,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绪,但也要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去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划定一定的情感边界。

3尊重孩子的情感表达

如果孩子告诉你喜欢上了幼儿园里的小女生时,千万不要在内心认定孩子的感情就是幼稚的,也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对他情感的否认或嘲笑。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尊重地听完孩子的情感表达。

其次,告诉孩子表达和接受爱的原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身体部位不能触碰,必要时一定要拒绝,保护自己也保护对方。

无论何时,都要让孩子明白,爱别人的前提首先是爱自己。

初识情感,难免无法驾驭心中的“惊涛骇浪”,我们更需要给孩子树立好航帆的方向,建立好的爱情观,是对孩子一生的馈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