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红教育一起,邂逅教育的美好
父母之爱,就是一场适时得体的退出
PROPERLOVEOFPARENTS
最近看了一部来自俄罗斯的讽刺动画短片《脐带》,短短6分钟,道理却十分深刻。
孩子出生,医生正打算剪掉脐带,却被妈妈阻止。
后来,孩子一直被母亲用脐带与自己连接在一起。
这小小脐带对妈妈的用处可大了。
孩子在乱涂乱画?用脐带拉回来!孩子在踩脏水?拉回来!和小狗玩?拉回来!
但凡不在母亲的视线之中,孩子便会被母亲用脐带拉回到母亲认为的安全范围内。
转眼到了入学的年纪,母亲依依不舍地送孩子进入校园。
却没想到,等待孩子的是同学们的嘲笑,和对脐带的玩弄,没有人愿意和他这个“异类”玩耍。
妈妈怒气冲冲地指着老师骂,然后带着孩子摔门而去。
当别的孩子都在操场上嬉戏玩耍,孩子只能坐在妈妈身旁,乱涂乱画。
孩子渐渐长大,为了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妈妈教会了孩子织毛衣。
就这样,孩子白天织毛衣养家糊口,晚上和妈妈坐在一起看电视直至深夜。
终于,青春期的孩子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同邻家女孩深夜幽会,发现这一切的母亲用“脐带”把孩子拽了回来。
孩子因此恼羞成怒,发誓要剪断“脐带”。可是,母亲却因孩子的“背叛”而晕倒。
最终,孩子选择了妥协,继续用“脐带”维持着与母亲的联系。
母亲渐渐老了,孩子步入中年,必须自己赚钱养家。
但孩子依然与母亲形影不离,以卖毛线衣为生。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中年到老年,从青丝到白发,不变的唯有那个小小的摊位和始终联系着母子的脐带,两人一生贫苦。
年迈的母亲,早已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只能走一步停一步,母亲就像一个“包袱”,拖着他,却甩不掉。
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孤身一人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故事的最后,是最具讽刺意味的。
来自另一世界的使者带走了他的母亲,剪断了母子间的脐带,儿子从睡梦中惊醒,情绪崩溃,茫然无措......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也是责任,但是过度的爱会成为禁锢孩子成长的枷锁。
父母爱孩子,要学会把握尺度,更要懂得适当放手。
过度关怀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存能力
现如今很多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合格,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干脆帮孩子都做好,等到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发现孩子一点适应生活能力都没有。
让孩子尝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要独立,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他们必须学会的,过度关怀的孩子永远不会长大。
有一则新闻:48岁的大卫,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但是,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妈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他的母亲已经82岁了,身患重病,不多的退休金根本不足支付医药费,还要挤出来给儿子生活。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但是儿子却死活不肯。
对于今天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就享受现成的,依赖惯了……”。而儿子也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父母不可能帮孩子做一辈子的事情。爱孩子,想让孩子成才,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孩子有困难时,父母要引导,但不能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去打理自己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他将学会如何独处,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生活得精彩自如。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是恐惧和不信任。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什么是最好的爱: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想要去。我希望我爱的方式,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的地很滑,第五条街道上有小偷。告诉你,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父母之爱,就是一场适时得体的退出。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尊重。
就像北大才女赵婕说过的:“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编辑:荣华
审核:付琼
终审:肖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