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文件事关幼小衔接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

家长们从无数上一届小学新生家长那里得知,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就会吃“苦头”。每届小学新生中总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为入小学提前做了知识准备的学生,他们已能读写汉字和拼音、已会两三位数加减、背诵乘法表,另一部分是零起点的学生。结果证明,那些先行学习的学生在入学后很快适应了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未做任何知识准备的学生,为赶上那些先行学习的同学则压力重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华爱华注意到的恶性循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小学招生考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但对解决学习负担下移问题,并没有明显效果。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同步行动,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推动实践落实,切切实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着力实现三个“转变”: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推动双向衔接;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超标教学的状况,做好科学衔接;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实现有效衔接。

“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华爱华说,双向衔接,力量协同,才能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表现,以前,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窦桂梅分析,初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了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低年段的教学要寓于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和情景中,要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教师也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以实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身心协调发展为目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