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后台有宝妈留言说:
孩子3岁半,在幼儿园不和小朋友说话,也不交朋友,但回到家后,嘴巴却像开了机关枪,叽叽喳喳个不停。
然后,就非常担心的问菌菌: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了。
菌菌当时反问了宝妈几个问题:
Q1:孩子上学前喜不喜欢和同龄小朋友接触?
答:平时都是一个人玩自玩自嗨,想着还小,交不交朋友无所谓
Q2:有没有带孩子去过陌生环境?他是什么反应?
答:去过一些地方,刚开始也是不爱说话,过几天会好点
Q3:孩子在家话很多,你是什么反应?
答:不耐烦、斥责、心情不好时会不受控制的打孩子
听完,宝妈的回答之后,菌菌说了一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扰,那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最为核心的主要有这三种。
1.三个原因教你认清孩子为何不爱交朋友?
◆比较胆小,怕和其他小朋友接触
育儿路上,大家或多或少见过这种现象:其他小朋友都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打成一团,唯独自己的孩子孤零零一个在那眼巴巴的观望着。
从孩子的表情可以看到很想加入这个团体,但是因为胆怯,却又不敢向前迈出这一步。
因为他们害怕,害怕不知道和其他小朋友说什么,害怕对方不喜欢和自己玩耍。
孩子随着年龄变化,自主性也会逐渐增强,他们的性格会受遗传素质、外界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
◆陌生环境里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
还有就像上述宝妈说的,孩子在家无话不说,上学后却闭口不说。
这主要是因为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身体和大脑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像送孩子第一天去学校,他们哭的死去活来的,就是因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到达了一个陌生环境,还没适应过来。
同时,有时他们想要去说话,去表达,但是却不知道说什么,没有一个合适的动机。
正是因为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以及缺乏行动动机,他们又不懂得如何调节,而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就喜欢将自己缩在小世界里。
◆父母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
所有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动作都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很多时候父母并未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会无意识的做出一些举动。
比如,孩子说了一大串话后,父母会不自觉的说:
你的话怎么这么多?妈妈、爸爸很累,你能不能消停一点?你话这么多,别的小朋友会不喜欢你的哦!
2-3岁正是孩子情感逐渐丰富的阶段,而父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会让孩子形成“话多了不好”的思维,那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愿再多去说话。
其次,有部分父母有意识的去控制孩子如何与别人交往,帮助孩子选择所谓“合适的朋友”。
比如:
那个孩子很野蛮,以后别和他玩了,小心挨打;那个孩子爱撒谎,以后别和她玩了,小心被骗;
父母过分的爱与保护,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部分朋友,而一次次的被劝说和否定,使得孩子对交朋友逐渐失去兴趣。
2.孩子从不爱到主动交朋友只需要做好这三步
◆做孩子交朋友道路上的“推手”
当父母看到自家孩子很难和其他小朋友融入集体时,不要急着焦虑,可以试试这样做。
比如,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自己带头一起玩游戏(躲猫猫、木头人等),让自己孩子参与进来。
这样一是可以增加孩子们之间的接触机会,让小朋友愿意和自家孩子玩,同时也帮助自家孩子迈出第一步,学会如何表达和交流。
◆制造动机,帮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消除恐惧感
当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他们会因为陌生,而不愿意说话。
这个时候父母一是要时刻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可能的话,去学校陪读几天,让孩子熟悉这个新环境。
此外,可以每天变着花样的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的机会。
比如今天买几根铅笔,让孩子送给自己相送的小朋友,明天做一顿美食,让孩子和全班同学分享。
要多去给他们制造与别人说话的动机,当他们有了动机后,也就会愿意说话,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也会慢慢消失,他们也会拥有自己的朋友圈。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不压制孩子,也不强迫孩子
有回应的爱,最值钱,孩子也不例外。
当孩子们张开嘴、迈开腿向父母跑来,滔滔不绝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并积极的回应他们。
比如,当孩子一直说话时,父母就尽可能的顺着孩子的想法去拓宽话题,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也给培养彼此感情的机会。
同时,对于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要过分干预,能玩到一起才是最好的。
如果感觉菌菌说的有用,宝妈们就行动起来吧。
从一件小事做起,去影响和引导孩子,帮助但不干预,让他们建造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交朋友是宝宝快乐成长,建立自己朋友圈的第一步。
如何让宝宝张开嘴、迈开腿,主动社交尤为重要~
宝妈如果搞不定,家庭医生为您支秒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