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习惯性被动独处,怎么办霍桑效应这

小华刚满10岁,她和新新是幼儿园到小学的同学,关系一直很好,但小华发现最近新新有点奇怪,在学校跟他说话不理人,放假约他出去玩也拒绝。两人放学是同路的,以前都是一起走路回家,但现在新新要么跑得飞快要么找理由留在学校不走。小华跟其它同学聊起新新,同学也觉得新新老是躲着大家。

新新这类情况在人群中并不少见,通常是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或者遭遇变故而产生的冷漠和孤独。他们受过伤害,担心与人交往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以冷漠和回避来保护自己,但表面上的极度自尊隐藏着内心的自卑和羞怯,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并及时予以干预。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指由于内心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对感情和交流表示出排斥,他们选择以逃避来解决问题、保护自己,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孩子如果出现这种性格特征,大多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

有些孩子小时候性格外向张扬,长大就变得内敛、沉默,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性格变沉稳了,但有时却是“回避型人格”的表现。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通常有明显的特征。

第一,习惯性逃避问题,喜欢被动独处。

这个独处不是成年人的所谓享受孤独,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可能喜欢独处,而是他不知何应该如何去和别人相处,担心和别人相处会做错事,所以拒绝和不熟悉的人相处,只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认为选择逃避可以保护自己,他们的独处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特征。

第二,有明显的自卑心理,或者像玻璃一样脆弱。

有这类心理的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会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到、做得不好、和别人差距太大。有困难不敢提出,有机会不敢争取,被欺负不敢反击,新事物不敢尝试,这些孩子读书期间不可能表现优秀,以后走出社会也无法拔尖。

还有的孩子是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玻璃心,心灵脆弱得像玻璃一样,一碰就碎。在学校老师说不得,在家里父母骂不得,一言不合就反应激烈,这其实是自卑心理的另类表现,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没有经受挫折的能力,更不懂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没有责任感、不懂担当的人。

第三,严重缺乏安全感。

孩子出现人格缺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安全感缺失。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父母的关爱,或者遇到困难时不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孩子自然会选择回避,缩小存在感,在自己认为安全的角落寻找平衡。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回避型人格”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有自卑心理,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教育出现问题造成的。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第一、自我映像出现问题。

心理学家肯伯格认为人的自我认知可分为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自我映像就是自已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映像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自己讨厌自己。因为自己讨厌自己,他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包括父母,因此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来应对困境,这其实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受到损害。

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自我映像出现问题与父母或家庭人员有关。比如母亲或者是家庭其它成员存在人格缺陷,对孩子粗暴冷漠,或者管教方式过于严厉;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所处的大环境出现问题,父母忙于工作无视孩子需求;父母或者养育者粗心大意,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第二、他人映像出现问题。

他人映像是一个人感受到照顾者的态度,照顾者的形象。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未成熟,如果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指责、贬低,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孩子会认为“我是多余的”、“我是被“嫌弃的”,从而不愿意再接受来自外界的反应,将自己困在围城里。

第三,情感色彩出现问题。

情感色彩是指人经常体验到的情绪,比如愉悦,幸福,沮丧,郁闷,愤怒,平静。孩子的情绪感受是从生活细节开始的,如果他一直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自然会认为”我是棒棒的“,但反之,孩子会认为”我是不受欢迎的“。

霍桑效应

人人都渴望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