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4日——这个日子对近代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而对维也纳这座城市来说,这一天亦标记了一座里程碑。这一天,当时作为一战后短暂存在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首都的维也纳,举行了该城市历史上第一次由包括全体女性在内的所有成年市民参与的市议会选举(Gemeinderatswahl),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SozialdemokratischeArbeiterparteisterreichs,SDAP)夺取多数议席,雅各·罗伊曼(JakobReumann)成为第一位社民党籍维也纳市长,“红色维也纳”(RotesWien)的时代自此开启。自这一天始,直至年奥地利法西斯政权上台、社民党遭遇血腥镇压为止,维也纳的红色年代仅仅维系了十五年,却给维也纳、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留下了厚重的社会主义政治遗产。整个年代,在住房、教育、卫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社民党政权大张旗鼓,大兴土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城市实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以最直接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极大地重塑了这座千年帝都的城市景观,在一夕破落、百废待兴的废都内外,将数以百计的建筑遗迹刻写在了城市肌理上——“遗迹”或许并非合适的表达:数百座体量恢弘、设计精良的公共住宅(Gemeindebauten)虽然兴建于彼时,却纵跨百年,直到今天依然实实在在地安顿着这座都市中的无数普通人。
就上述这一常规历史叙事而论,这些住宅曾是闯入现实世界的乌托邦狂想,而今则不啻那段奇崛历史的活的纪念碑。然而与其说这些可居可游的红色纪念碑在彰明着什么、标记着什么,倒不如说它们在遮障着什么、提醒着什么——年代的维也纳,绝不似这些今天看来平静矗立的城市巨构一般安稳从容,一整个世纪的另一端,以这些巨型住宅为幕布,轮番上演的是诡谲无常的残酷戏剧。红色维也纳的常规历史叙事背后,暗涌着一缕深黑:整个年代,就在社民党的维也纳社会主义实验如火如荼之际,奥地利这个一战后生生造出来的国家则整体急剧右转,首都与国家的意识形态错位逐渐激化为严酷的斗争,以至年代,初露锋芒的极右纳粹势力将这一抹红色浪潮彻底吞噬——这正是美国历史学家雅内克·瓦瑟尔曼(JanekWasserman)的近著《黑色维也纳:红色城市的极右势力,-》(BlackVienna:TheRadicalRightintheRedCity,-)一书试图向读者揭示的。因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四百多个公共住宅项目及其配套公共建筑(幼儿园、学校、诊所、洗衣房、图书馆、剧院、商店、游泳池等)、套住房、安顿了二十多万战后居民的家园,是在维也纳社民党政府和奥地利右翼政权之间的龃龉和抵牾、冲突和暴力之中强行挤进了现实。
出海利肯施塔特地铁站的一瞬,一座砖色广厦横亘在眼前。(作者摄)
红色维也纳百周年的年,一系列回顾展览和主题活动在奥地利首都举办,其中一场主题展览的举办地,正是红色维也纳时期建设的数百公共住宅项目之中最具标志性、规模最大、最广为人知的一座——卡尔·马克思大院(KarlMarx-Hof)。我借此机会,在一个八月的晴朗傍晚,踏上了自己的重访之路。
回望
若从市中心的美景宫(SchlossBelvedere)附近出发,踏上地铁四号线,六站即抵终点站海利肯施塔特(Heiligenstadt),全程不消十余分钟,却早已远离巴洛克皇城的纷繁华丽,转身之间已到维也纳城市北郊。走出地铁站的一瞬,一座砖色广厦横亘在眼前。举目仰观,暗红色鱼骨状楼身之间是浅黄色楼体,退台处理以错出阳台,每个单元门左右开拱形门洞,每个门洞正对耸立屋顶的旗杆,立面以固定的几何节奏栉比排列,极富形式秩序,规整地延伸左右,像一面巨幅舞台布景——这就是卡尔·马克思大院,宏壮夺目,气势撼人,虽是人居,却更似一排庞大的城郭,或是一座瑰伟的要塞。
卡尔·马克思大院立面及中央广场。(作者摄)
卡尔·马克思大院有多大?若想绕着这个狭长的住宅区走上一圈,疾步快行也需要四五十分钟。它南北跨度一千二百余米:媒体常将其称为“全世界最长的一座建筑”,但卡尔·马克思大院其实并不是一栋单体建筑,而是在一个狭长地块上展开的一个院落式住宅群组。这个住宅群组包括可以为人提供居所的套公寓住房,此外还包括两个大型洗衣房、两个公共浴室、一个牙医诊所、医院、一座保险办公楼、一座公共图书馆、一座青年旅舍、一家药房和二十多座其他大小公共设施建筑,几乎是一座城中之城。在超过十五万六千平方米的用地总面积内,由住宅楼所围合的大院绿地面积超过十二万七千平方米,占比超过百分之八十。不过平面图不会告诉我们,成片的大面积绿地并不是封闭小区的闭合庭院,整个大院对城市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穿门而入;千米之内,四条市政车行道路穿楼而过,大院因此与外部城市紧密穿插,人车无碍,用地虽巨,却毫无割裂之感。对居民来说,这是一处绿色空间丰盈的住宅区,而对城市而言,它恰如一排门户大开的巍峨城楼。虽是围合,却又畅通;既属内向,又属外向;既是私宅,又是公共;既是丰碑,又是日常。这座城市尺度的巨构,将若干看似矛盾的空间特质收于一身。一阵漫步,不觉之间,夜幕悄然降临,在维也纳这个欧洲戏剧之都的近郊,似有人就要拉起一面帷幕,在这座日常生活的城市剧场上演些什么。
卡尔·马克思大院现状总平面图、沿街立面。(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