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说:绘画其实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不喜欢涂鸦的孩子,只是,有人因为被鼓励而可以很好地发展,有人因为被呵斥而压制了喜好。未来社会,美育是第一生产力,审美水平的差异,会比阶层差异还要严重,所以,最好是从娃娃抓起。
《艺术游戏力:法国创意教育的秘密》(以下简称《艺术游戏力》)也一再强调,应该从小让孩子自由画画,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感受力和表达力、有创意思维、自信的人。无论是否有意让孩子以后从事艺术工作,都应该让画画、做创意手工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这本书以法国孩子的艺术启蒙和创意教育为主线,探讨了艺术游戏对于刺激孩子感官、促进表达、开启自信自律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
本书的作者之一辛有美曾是韩国时尚品牌从业者,女儿出生后,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她早早带孩子去参加早教班。
可来回奔波、疲累不堪的过程中,所学的一切只停留在教室里,孩子的日常作息也被打搅,她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早教只不过是父母出于“要为孩子付出点什么”的心理而已。
后来接触了本书的另一个作者西多妮·本茨创立的法国优质艺术品牌ZUT,辛有美看到了儿童启蒙早教的另一种可能性,于是两度亲赴法国,深入学习了法国幼儿园和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感受到了他们对创意游戏的重视。
再反观韩国,5、6岁的女孩只要画画几乎必画公主,而且画里的公主也都长得极其相似。因为韩国热衷于流行文化,一种棉衣会因为前总统的孙女穿过而“全民大流行”,孩子们通过玩具动画片等从小接触这种“大众文化”,被相似的成长环境局限了思维。
在造访一个法国家庭时,来自韩国的妈妈自认“在美术方面没有什么天赋”,陪孩子的美术活动全交给法国爸爸,辛有美再次感慨:韩国一向是用成绩来评判作品,人们的思维被禁锢,很容易自我否定,而法国孩子从小被鼓励艺术创作,这让他们一生都更加自信,敢于表达独特的自己,自我肯定。
在我国,人们也喜欢从众、随大流,孩子的教育崇尚功利主义,成绩至上。提起美术,普遍觉得对提高成绩又没什么帮助,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其实是严重低估了艺术创意教育的作用。
二、画画教会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己、提高审美,开启更加自信、自律的人生。
法国教育是以美术启蒙开始的,幼儿园和家庭都提供了很好的美术创意氛围。在美术启蒙的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很好的“五感”刺激,通过听、看、触摸等亲身体验来感受世界,积累信息,自然地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接触到数学和科学等知识。通过美术方式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都会成为孩子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会记得更长久。父母和孩子进行创意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其次,在语言功能还未开化之前,绘画和手工的游戏就是孩子探索自我、学会表达自己情绪的最好方式。
同时,艺术游戏也是孩子树立自信、自律的最好途径。
能自己创作出作品,作品受到肯定,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其宝贵难得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内化能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敢于迎接挑,这比父母多少句空洞的语言鼓励要有用得多。
在艺术游戏创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更加自律,因为能够认真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律。
三、毫无艺术天赋的普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呢?
作者辛有美肯定地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和父母的美术基础毫无关联,只要引导得到,普通父母也可以培养出非常有创意的孩子,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点。
01.追随孩子的天性,不要将艺术创作当做任务做硬性要求。
一般来说,6个月的孩子可能会对蜡笔、颜料等产生兴趣。18至36个月的孩子喜欢随意涂鸦,感受铅笔、蜡笔等随着手臂挥舞留下轨迹的这种神奇而愉悦的乐趣。
3—6岁时,孩子慢慢喜欢画大头人的形象,直到细节逐渐丰富,人物走向写实,开始通过绘画来展示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表达内心情感,5—6岁是孩子绘画的黄金期。
父母只需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空间,让他追随自己的本能自由绘画,不要压制孩子的天性,他就能感受到无限的快乐,艺术思维和表达思路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创意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如果受到打击和压制,孩子这一生的绘画水平可能都会一直停留在6岁的阶段。
02.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作品评头论足,是扼杀孩子的艺术兴趣和创意的最大杀手,美术作品根本没有好与不好一说。
作者的建议是:只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自在涂抹绘画、不用担心任何评论的环境。让孩子遵从天性,只为了能够表达自我的乐趣而创作,从这种自由的表达中收获快乐,这是孩子创意的最大来源。
我们要鼓励孩子,但是不要去评判孩子的作品,更不要对绘画天赋做任何评价。
绘画对孩子来说是一项自由的游戏,也是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仅此而已。
03.父母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