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因为老大的教育问题自责不已。2岁以前孩子都放在老家给自己父母照顾,要上幼儿园时才接回身边。这时才发现,孩子敏感、内向、玻璃心、安全感不足,同时又任性、自私,跟自己也不亲,2岁以前建立安全感和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被彻底错过了。
到了孩子上小学时,问题更是一大堆:做事慢吞吞、大脑迟钝、作业拖拉,一点小事儿就掉眼泪,问话也总不回答,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真不知道要怎么办!难道错过了孩子的2岁以前,就再也没法教育了?
现代儿童心理学者普遍认为,0-3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而亲子陪伴更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巨大。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反复强调:孩子3岁以前自己带,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甚至提出应该给足妈妈3年产假。还有学者认为,7岁时孩子的性格已经基本形成,不会再有大变化了。
难道错过了0-3岁,甚至错过了0-6岁学龄前,孩子性格就已经定了型,无药可救了?如果您曾跟我一样,有这样的自责和困惑,大可不必太过担心。虽然0-6岁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但也不至于“错过影响一生”。
李玫瑾教授自己就曾提到,自己在6个月时已经被送到“托儿所”,童年大部分时间也是没有父母陪伴。但她依然对父母、父母的教育充满感激。所以,哪怕孩子已经上学,哪怕孩子性格已经定型,只要坚持不懈、教育得当,依然能够成才。而这一切的开始,要先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始。
父母的心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才会好
塞尔马是一名军人的妻子驻扎在荒凉的沙漠,她曾为难熬的高温、陌生的邻居愁眉不展,并写信跟父亲诉苦。父亲的回信很简单:“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赛尔马得到父亲的启发,敞开心胸。她与陌生的邻居交流,探索当地独有的植物和手工艺,她变得愉快而积极,不但在沙漠中找到了“星星”,也用这段经历写出了一部世界畅销书《快乐的城堡》。
如果她的父亲没有良好稳定的心态,在信里焦虑的安慰女儿,埋怨女儿当初不该嫁给军人,这个故事就不会成立。正是父亲自己良好心态和睿智的回复,帮助了他的女儿。所以面对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困境,我们这些家长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冲出心灵的牢笼。
1、不必后悔:你当时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
我曾为了在老大小时候送他到老家养育而后悔不已,还曾经在跟一位做心理医生的闺蜜聊起时潸然泪下。这位闺蜜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你当时的选择,一定是当时那个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的确,那时我们刚刚买了房子还在还贷款,经济上着实不宽裕。夫妻两人都要工作上班,双方父母又不愿意离开老家来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去老家养育,也算是无奈之举。
后悔和自责的情绪很容易让我们心态失衡。当我们看到孩子有问题,并联想到这是安全感建立不够造成的,有些妈妈会变得多愁善感,觉得孩子太可怜而不与管教;而另一些家长可能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小时候没有管,现在要重重的管回来。无论哪一种,对孩子都有害无益。
2、过犹不及:当心过分补偿、放大缺点
记得在一次《心理访谈》节目中,心理老师这样告诫一位离异的妈妈:对孩子千万不要过度补偿:觉得他没有爸爸了,好可怜,就百依百顺,或者特别的管教。还是要跟普通孩子一样,该怎么管怎么管。
对于父母离异的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还在父母身边的孩子?
“以前在乡下受苦了,现在妈妈好好照顾你!”
“以前爷爷奶奶惯坏了,现在得好好管管你!”
这样的心态都是由于家长自己的自责、后悔而强加到孩子身上的过分补偿。要知道,即使孩子长在身边,也一样会有可怕的两岁、恼人的三岁、疯狂的四岁;也一样会有各种心理上、习惯上的问题需要父母纠正和引导。
就事论事的看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必什么都往0-3岁上靠。我们要做的是淡化0-3岁的影响,而不是在不断的自责、唠叨和对号入座中强化这些影响。
除此之外,有些妈妈还会把对老大的愧疚补偿在老二身上,但给了老二更多爱的同时,老大却被忽略得更加彻底,未来成长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家长的心态调整好了,但是面对不爱交流、看见自己就闷闷不乐的孩子,要如何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我们的教育呢?
清华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叫做《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这个书名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而对于0-3岁不在身边养育的孩子而言,重建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就更加重要,不能再错过了。
在我意识到需要重建孩子安全感的时候,我跟孩子几乎没有正常的沟通。总是我在说,他听着,或者直接就哭了。哪怕我只是想帮他分析试卷,也总是以哭哭啼啼告终。直到我开始放下一切关于学习的执念,专注于重建亲子关系,一切才开始改观,成绩也提升了。
1、建立“爱”的仪式
每天送孩子到学校的时候,我不再跟他说“好好听讲”。而是亲亲他的额头、给他一个拥抱,并祝他今天过得愉快。
特别是男孩,他们的听觉和统合能力发育较慢,通常通过肢体接触来表达情感。这就是为什么,男孩子总是打打闹闹,用拍肩膀、互相锤一拳来表达友谊。别小看这一个吻、一个拥抱,他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
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不到,孩子愿意打破沉默,跟我说说学校的事儿了。当孩子愿意说的时候,他也愿意听听我对这些事儿的看法,教育就这样完成了。
2、取消各种惩罚
我曾经也是“惩罚爱好者”,玩具不收好就不许看电视、超时看手机就要禁用一个星期等等,我还曾经为此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积分表,来控制孩子的各种行为。但事实上,这一切除了让孩子学会“偷偷来”以外,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正面管教》一书中就列举过惩罚会给孩子带来的五种影响,无论那种都是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让教育更加难以实施。
1、愤恨:大人都不可信任!
2、报复:下次我会赢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跟他们对着干!
4、退缩:我下次觉不让他们抓到!
5、自卑:也许我就是个坏孩子!
取消了惩罚,意味着我们相信孩子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在发现孩子有行为偏差时,指出来让他改正,让他或者让他自己感受直接的后果。
我不再一边抢走手机,一边愤愤的诅咒:“下周都不许玩!”现在,我只是告诉他到时间了,并在旁边等着他玩好把手机交给我。这样的方式不但减少了我们的冲突,孩子超时和偷偷玩的情况也少了,他现在可以放心大胆的坐在沙发上玩,而不必担心遭到惩罚了。
3、请给妈妈帮个忙
“帮妈妈修一下台灯好吗?”
“帮妈妈收拾碗筷吧。”
这绝不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认为,孩子表现的首要因素来源于归属感(有人爱我)和价值感(有人需要我)。
无论是让孩子做家务、帮助修修补补,甚至只是帮你捶捶背,都能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而这样的价值感不但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当然前提是,你别太挑剔,当孩子做得没那么完美的时候,挑那些做得好的方面赞扬他,告诉他不完美的地方应该如何改善。
每到暑假,我就让两个每人承担一项家务,晾衣服、收拾厨房,甚至老大还饶有兴趣的学了两样小菜,在妈妈累的时候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这些让老大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显得更加自信,“说话都大声了些”。
我自己的孩子在几年的努力之后,成绩从班里后几名变成前十名。更让我欣慰的是孩子心理上的成长,不但越来越愿意跟我聊天,讲讲每天的各种开心与不开心,还能够理性的面对失败和挫折,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负责人类情绪管理和自制力的大脑前额叶,发育时间比我们预想的长的多,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成。虽然0-6岁是这一区域的重要发育高峰,但17岁左右这一区域仍在飞速发展。
所以,即使您跟我一样,错过了孩子0-3岁的安全感和性格培养黄金阶段,甚至错过了6岁前的矫正和定型,在孩子成年之前仍然能够重建亲子关系,用“爱”感化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成人。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