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

白癜风治疗 http://www.xxzywj.com/

蓝蓝妈和悦悦妈约了带孩子一起吃饭,很快,菜点好了。蓝蓝妈拿起蓝蓝的小碗说:“宝贝,你喜欢吃什么?妈妈给你夹。”蓝蓝妈夹好菜,把碗给蓝蓝说:“孩子,赶紧自己吃,菜凉了不好吃了。”

蓝蓝嘟起嘴巴说:“我在家都是奶奶喂的,我不要自己吃,我要妈妈喂。”蓝蓝妈看到比蓝蓝还小一岁的悦悦,这会儿正在自己乖乖吃饭,觉得有点尴尬,于是就对蓝蓝说:“你看,妹妹比你小,都自己吃饭,不要妈妈帮忙……”蓝蓝不高兴地说:“不嘛,在家里奶奶都喂我吃!”最后,这顿饭还是以蓝蓝妈妈妥协收场。

蓝蓝妈看着“悠闲”的悦悦妈,忍不住羡慕地说:“你是怎么把孩子教得这么乖啊?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么强?”悦悦妈笑着说:“也没怎么教,就是1岁以后就让她学着自己吃饭了,孩子也习惯了,现在我们要喂她,她还不让呢。”

什么是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实际的动手操作不但能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还能促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培养呢?

一、孩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的智力发育需同时借助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头脑的思考,家长千万不要荒废了孩子双手上的才能,要教给孩子一些实际的动手能力,这是孩子学会独立生存的起点。”

相关研究显示:“2~4岁是儿童初步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单纯,可塑性越强,也越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家长的教育。因此,这时加强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成功。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资料显示,首先,就从最让大人头疼的孩子的吃饭问题开始。

二、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是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

孩子1岁以后,就可以尝试让他自己吃饭了。我们可以专门给孩子准备一套儿童餐桌椅很有必要,桌椅下面提前铺好垫子或旧报纸,这样孩子吃完,大人收拾起来也比较省心。孩子刚学吃饭,肯定是吃得少掉得多,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半,大人动手喂一半。

随着孩子的手部动作越来越灵活,他慢慢地就能完全独立吃饭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人只要提供自由的环境,不去阻拦孩子的尝试就好。

在看到孩子把面条“吃”到头上,顺便把油腻腻的小手往衣服上抹了一把时,你千万要忍住,除非你想在他5岁的时候还连哄带骗地喂饭给他吃。

对孩子来说,学会自己吃饭,并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而已,这代表着他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完成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三、除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外,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样培养呢?

1、适当地对孩子放手

现在很多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有6个大人围在身边。出于“爱”有很多事情大人是能替孩子做了就替孩子做了,一是怕孩子磕着碰着,二是怕孩子做不好嫌麻烦。

可是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机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无可非议,但是长此以往,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压抑,并产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其实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地对孩子放手。

2、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实孩子到了1岁学会走路以后,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就喜欢到处摸摸看看,他们不但喜欢模仿成人做事情,而且愿意试着自己做事情。

2岁的孩子喜欢说“我自己……”,吃饭前,愿意自己去洗手间洗手;吃饭时,自己抢碗勺吃饭;喝水,愿意自己倒,等等。

这些都说明孩子已萌发独立活动的愿望,我们要珍惜孩子这一可贵的愿望,敢于放手,支持并鼓励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做自己的事情。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3、从鼓励中培养

孩子年龄小,做事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失误。

比如:扫地扫到了鞋上,扫脏了鞋子;拖地把脏水甩到了衣服上;倒水摔了杯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应该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应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失误的地方,应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对此大声训斥,孩子的兴趣被打消了,今后他就有可能不愿意再做这样的事情,自理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忽视倾听孩子的意见。

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有些家长都喜欢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孩子就缺少了很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抉择能力缺失,而抉择能力是独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可按照下面的做法。

①生活中培养,示范讲解

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

如:穿衣服、穿鞋子、洗漱、进餐、上厕所等环节,处处都有对孩子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

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孩子时,例如在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时候,首先要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和顺序,让孩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指导孩子进行练习。

②在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拿筷子,吃完饭让孩子擦桌子等。

③图示指导孩子

譬如在盥洗室把刷牙的顺序,通过图示贴在墙上,这样孩子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巩固刷牙的顺序和方法。

④以故事形式提示孩子

故事和儿歌都是幼儿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编儿歌来提醒他做事情的方法。

比如刷牙时,我们就可以用刷牙的儿歌来引导孩子。我家二宝小时候我经常唱这首儿歌,孩子很爱听:小牙刷手中拿,我拿牙刷把牙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再用清水漱漱口,牙齿健康人人夸。

引导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刷牙习惯也养成了。其实我们的方法对了,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好习惯也容易多了。

⑤游戏中反复强化训练

在孩子掌握了一个生活自理技能时,我们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做到前有要求,后有小结,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或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开展。

琦想妈妈寄语: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分配点家务活了,这不仅能够大大地促进孩子的手部动作发展,还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自主意识。家长记得不要挑毛病,要多鼓励他,这样他才会越干越起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