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教孩子识字,估计很多家长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不要教娃学拼音。毕竟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先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学认字。
但其实教孩子认字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学拼音。
为了能让大家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汉字和汉语拼音的一些基础知识。
汉字与拼音的不同
汉字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字形、字音和字义,常常也被简称为汉字的形音义。
比如汉字“天”,“天”的字形就是这几条线条组成的形体图案。“天”的字音,就是指“天”的发音/读音,“天”的字义是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引申出天空、太空等义。
我们想认识“天”这个汉字,就需要把“天”的形音义都掌握了,三个中间缺少了一个,就不能算做认识这个字。
再来看一下汉语拼音。要想学会拼音,需要认识26个拼音字母以及四个声调,同时还要会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双字母等,最终能整体认读音节。
学会前面说的这些之后,看到拼音“tiān”之后,你就会读了。
但是学了这么多东西,学会的也只是汉字的音,要想完全认识字,你还要学汉字的形和义。
很明显,直接学习认字和通过汉语拼音学习认字,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学习字音方面了。
孩子们需要把整套汉语拼音体系都熟练掌握了,才能学会汉字的读音。
而直接学习认字,只要老师、家长或识字软件等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字怎么读就可以了。
显而易见,直接学习认字相比通过拼音学习认字需要学习的内容要少得多,当然学起来也就更简单了。
直接学汉字益处更多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接触汉字的机会比拼音更多、范围更广。
道路上的路牌、街上的店铺招牌、超市里的商品标签、电梯里的广告、饭店里的菜单以及报纸、杂志、书籍等等,时时处处都能让孩子们触摸汉字、熟悉汉字,甚至使用汉字。
而拼音,除了些特意标注拼音的儿童读物外,还能看到他们的地方就是少之又少了。
无疑,无处不在的汉字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起来也会更容易。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王淑珍等人在年对4个幼儿园大班儿童(共名)做了一项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随机指定2个班为汉字班,另2个班为拼音班,从常用词中选出96个词(个字)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及设计成绩考卷的依据。结果显示:2个汉字班试卷中各项成绩优于2个拼音班,而且汉字班完成试卷时间也短于拼音班。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拼音比学习汉字更困难。
拼音有时阻碍孩子识字
而让你更想不到的是,拼音有时反而会起到阻碍孩子认字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的李虹等人在年对名一年级小学生做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探讨拼音对儿童汉字学习和阅读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阅读全文注音材料的儿童,其阅读效能感明显低于阅读无拼音材料的儿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报刊、书籍等书面材料都是纯汉字的,只有低幼读物才有拼音,这使得拼音成为了儿童读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长期阅读全文注音图书的儿童,形成了对拼音的心理依赖,因此效能感较低。而那些阅读无拼音图书的学生,由于已经得到了大量机会接触纯文字的材料,并在反复多次的阅读中发现没有拼音自己也能有效阅读,从而产生了较高的阅读效能感。
研究显示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从事阅读活动,在遇到障碍时更敢于正视并努力克服(WigfieldGuthrie,),因此,就长期而言,拼音对儿童阅读效能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有个家长求助,他家的8岁孩子看书还必须带拼音,没有拼音的书不看,正是这个孩子长期阅读全文注音图书给他带来的阅读效能感低的负面效果。
注: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
李虹还在论文中提到有一线教师反映,儿童刚入学就学习拼音常导致厌学,并且大量使用拼音的小学生往往直接读出拼音发音的能力很强,但汉字识别能力却很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想想也简单,有个拼音这个方便、省力的认字工具,很多人就会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