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建构区游戏以其材料的丰富、玩法的变化多端、易操作等优势深受幼儿园孩子们的青睐,所以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很普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它成为孩子们不可或缺的游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模仿,但是情绪作用大、自制力差,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行动,建构游戏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建构区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区域活动,幼儿可在该区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在建构区游戏中能较好的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水平,增强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功能的认识水平、空间认知水平。
在小班建构游戏的指导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老师对建构游戏缺乏指导,放任自流,影响了建构游戏教育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不少老师依然沿袭以往的建构游戏的教育方法,老师教,幼儿机械模仿,造出的建构物千篇一律,无创造性。孩子在活动中兴趣索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的特殊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目的不在于最后建成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并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所以,我觉得对该区域的指导首先要考虑到建构区中游戏的特点,以及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教师需要活动中和活动前后根据小班幼儿具体的身心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等,做出各种相应有效的指导,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活动,在游戏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今天游戏时间,湛湛高兴地来到了建构区,选择了喜欢的积木玩具。他挑选了三个中间有圆形空洞的正方体积木开始搭建了起来,认真的样子就像一名小小建筑师。他很快地把三块正方体积木搭建成了房屋的模样,然后又找了两个小的正方体叠加在圆形空洞上面,最后又找到一块三角体积木摆在了正方体的最上面。嘴里还说着:“稳稳的、高高的……”,他高兴的拍了一下手。
紧接着,他又找到了两块圆柱体的积木,不时地调整着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然后,他拿出了第三块积木搭在上面,可是,一松手,上面的积木总是滑落下来。他停顿了一下,开始寻找问题的原因。他不断调整下面两块积木距离的远近,渐渐地他发现,距离越远,倒塌的速度就越快。于是,他开始到积木筐里重新寻找,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积木,他开始看向其他的区域,想要离开……
“湛湛,我觉得你搭的真好看,好像也很难,你要不要在坚持一下,试试别的方法,我觉得,你马上就要成功了,建筑师的奖杯一定是你的了……”老师介入了游戏,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奖励制。这次他把圆柱体放在了上面,把长方体放在了下面搭建,终于成功了!
他说,为了保障安全,还要建个围栏。于是,他拿出了四个大小不等的半圆体积木,排列了起来,两个大的积木放前面,两个小块的积木放在了后面。拼好后,他发现有些别扭,于是把两块小积木分别放在了两块大积木的前面和后面,这样他才安心,停止了动作,搭建完成。建好后,他高兴的跟老师分享自己的建筑,说:“张老师你看,我搭出来的楼房你喜不喜欢?这里还有围栏呢,坏人就进不来了,多安全!”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分析幼儿
1、游戏中“养”品质
通过幼儿搭建的建构作品,能看出幼儿对待事情有坚持性、有耐心。搭建房屋顶的过程,可以看出幼儿对“搭积木”这件事情的坚持、热衷、执着。在搭建的过程中,屋顶倒了,幼儿没有放弃,还坚持继续搭建,培养了幼儿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而且幼儿的这一建构经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及知识经验的迁移,如幼儿搭建成的建筑形似生活中的“稻草房”、“大型商场”,围栏的应用,源于幼儿有生活在农家小院的环境中等,将生活经验的认知迁移到建构游戏中,将建构经验与生活经验紧密的联系起来。
2、游戏中“调”思维
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能动脑思考。从选择搭建的材料:正方体、三角体、圆柱体到长方体积木,在不断拼搭的过程中,幼儿善于思考,能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发现更多的可操作性材料去丰富自己的作品。游戏中幼儿能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做出调整。当长方体积木不能建构在圆柱体上时,幼儿能找到是由于圆柱体总是滚动,不稳定,并在多次试验后,将圆柱体与长方体积木交换位置,最终积木牢固的搭建成功。幼儿遇到困难积极动脑“调”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游戏中“提”能力
幼儿的建构经验丰富,能运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积木进行组合与叠高,建构出较完整的多层次的建筑。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较高,能有目的性地去完成作品。搭建的同时,幼儿会思考用什么样的积木当底座会更加牢固、什么样的造型看起来更加美观。过程中不仅感知了立体图形,而且在拼摆中体会到了按相同大小、形状有规律排列组合会更美观,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存在的问题:游戏中幼儿的持久力与专注力弱一些。在没有体验到能用圆柱体搭建积木的情况下,被其它的积木玩具吸引,想要放弃。
解决的策略:
1、游戏材料要充分。(游戏中断的原因是幼儿能找到的积木玩具较少放弃了游戏)
2、设置奖励制,激励幼儿不断尝试挑战并得到相应的奖励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3、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引导幼儿可以请教同伴或老师一起合作,从而在合作中更好地解决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教师指导
1、共同游戏,成功体验
马卡连柯曾这样谈到过: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必须和儿童们一起游戏。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参与到游戏中去,机智地引导游戏进程和协调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次建构游戏中,当幼儿失去了建构最初的兴趣没有达成游戏目标时,教师适时的开始用问题的引领介入到游戏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当幼儿再次注意力转移时,教师又用及时的鼓励,让幼儿找到坚持的理由,最终,让幼儿感受到努力坚持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2、丰富经验,创设环境
生活经验是建构游戏的基础,幼儿建构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正确认识。
解决的策略: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就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