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铎拍下周总理忧郁眼神疲惫状态却打动后人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13/4325810.html

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蒋铎,58个春秋始终坚持以生活为师,走抓拍之路,不断超越自我,取得突出艺术成就。全媒体时代,面对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巨变,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增强“四力”,不断创作出生动鲜活、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走进蒋铎的光影世界,一起分享那些难忘的瞬间,会得到许多启迪。

有幸进入报社成为摄影新兵

年5月,我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家庭。自幼爱好美术,年从北京五中初中毕业后,我被保送到中央美院附中。年美院附中毕业后,又顺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前后接受了近5年的严格的美术教育。那时,俄罗斯及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对我影响较大,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半年后,我决意退学,投身社会实践增长本领,实现我人生一次转折。

年蒋铎在北京留影(蒋铎供图)

年9月,退休后的蒋铎仍在继续抓拍(蒋铎供图)

年5月,经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丁井文介绍,我有幸进入人民日报社。起初是在文艺部美术组,负责设计和绘制地图、图标、刊头等。年调到总编室摄影组,开始接触并从事新闻摄影。我的启蒙老师是摄影家吕相友。摄影与绘画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间百态,而且摄影反映得更快、更直接。由绘画转向摄影,这与我的初始爱好并不矛盾,众所周知,吴印咸、布列松等摄影大师,都出身于绘画。

对我来说,人民日报是一所更大的学校,是一个更高的平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刚练习摄影时,面对难得的拍摄场景,因缺乏经验,过度兴奋,有时搞得手忙脚乱,照片拍得不理想,见报比率不高。年5月2日,我拍摄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与首都群众一起欢度五一节的照片在《人民日报》刊登,这是我见报的第一幅新闻照片。

勤学苦练,梦想成真

当记者要有梦想,采访机会要靠自己主动去争取。

年是个特殊的年代,作为摄影记者,我的梦想就是拍摄毛泽东。

那年国庆节临近,我突发奇想:可否在金水桥前使用焦距不短于mm的长焦镜头拍摄毛泽东?这个妙想当即得到吕相友的支持和鼓励。时间紧迫,我们四处打探,最后终于从国家体委登山队那里借得这样的长焦镜头。

我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万无一失。年10月1日上午10时整,在优美的《东方红》乐曲声中,毛主席神采奕奕地登上天安门城楼。我全神贯注,全力拍摄……10月2日,本报一版刊发的两幅照片,全是用这个镜头拍摄的。我的梦想成真,初次尝试,大获成功!

同年11月3日,毛主席身着军装,登上天安门城楼。经过之前多次细心观察,我发现毛主席检阅游行队伍时,并不总是站在城楼的中央位置,有时走向城楼东端,有时走向西端。所以那天我大胆地预估,如果能在观礼台上拍摄站在城楼西端的毛主席,效果肯定会更好!于是,我在金水桥前拍了一会儿,就果断转移到西观礼台,等待毛主席的到来。终于,他一步步朝我走来,直到城楼西端止步。此时此刻,毛主席就在眼前,看得真真切切!他戴着军帽,帽子上有颗红五星。那天天气晴朗,光线柔和,毛主席不时与周边的人谈笑。面对这个难忘瞬间,我沉着冷静,聚精会神,尽全力捕捉……

年11月3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蒋铎摄)

人民日报当时以半个版篇幅刊登这幅照片,刊发时,照片未作任何剪裁。原作品是黑白的,后来传播开来就变成人工着色的了。照片刊发后,《人民画报》杂志将照片选作封面;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红太阳”影展时,将这幅照片放大到一面墙的尺寸;后来照片还被制成邮票、画片、宣传画;年在陈石林先生筹办的“纪念毛主席诞生周年影展”中,这幅照片又一次展出。

我成了除新华社记者外,第一个在金水桥使用长镜头拍摄毛泽东的摄影记者!此后,许多兄弟单位纷纷效仿人民日报,进口这样的长焦镜头,仅本报就先后进口了三部长镜头相机。

年从金秋10月到初冬,我先后5次参加毛泽东检阅活动的采访,5次拍摄毛主席。和年国庆,我都十分幸运地得到珍贵的拍摄机会。

大胆创新,坚持抓拍

作为专业摄影记者,我认为,无论是拍新闻照片,还是纪实照片,或是搞摄影艺术创作,抓拍都是一种常用的拍摄方法;新闻照片、纪实照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应该是抓拍,抓拍是摄影记者的一项基本功,需要拥有责任心、正义感、勇气担当和技术技巧。

从年走上抓拍之路起,包括退休以后,在多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一直坚守自己的理念,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实践这种拍摄方法,坚持在平凡的生活中抓拍感动的瞬间,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40多个春秋,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不易,为此我付出过不少心血和汗水,当然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日积月累,久久为功,逐渐形成质朴自然的新闻摄影风格。年7月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摄影理论专著《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肯定。

年7月蒋铎出版的新闻摄影理论专著《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蒋铎供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新闻摄影创作进入繁盛期。一方面,我的观念已发生变化,思想更加解放,对新闻摄影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值得拍摄的东西空前繁多。这期间我虽然拍摄了刘少奇追悼大会、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瞬间《十月风雷》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但更多的是以生活为师,着眼于普通百姓,见别人之所未见,不断超越自己。例如,《技术讲座》《麦客换上新装备》《开学典礼上的新教师》《一对恋人在天安门前自拍》等作品,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座(蒋铎摄)

年底,我到北京内燃机总厂采访,一踏进厂门,就被热火朝天的学习气氛和工人们的干劲所感染。为反映新气象,我一改以往的老套路,一连数日,从早到晚泡在厂里,认真体验,细心观察,从旁悄悄拍摄,务求人物真实自然的表情,尤其是工人们专注学习的眼神,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任总编室主任的李庄审阅后,签下“可用”二字,这是对我主动探索的肯定,对我是莫大的鼓舞,由此奠定了我后来几十年的创作道路。当时这组照片以《勤奋学习大有希望》为题,在《人民日报》整版刊出。与十年动乱时期说教式的照片相比,这些照片表现手法独特新颖,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引起了摄影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