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儿童立场活动课程育人中国教育新闻网

年,上海推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陆续研制形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评价指南和单元教学指南,倡导和推行“零起点”教学与“等第制”评价,以此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教研室”)在年启动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探索,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以此来深化“零起点”“等第制”在小学的实施。

学生要有“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教育专家认为,儿童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生活,可以适应家长的要求去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这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游戏、画画、唱歌、跳舞、交流、探究、接触大自然等各种活动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家长如若一意孤行地“喂给”孩子“知识大餐”,让他们在枯燥的机械记忆中度过童年,其代价是牺牲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生命力。儿童在符合内在需要和天性的活动中获取经验、认识世界、逐步成长,经验是儿童学习学科知识的起点。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不断获取经验,当他们进入小学,一方面需要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开始学习语、数、外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在“玩玩做做”,比如观察、测量、画画、唱歌、实验、记录、表达等过程中扩展经验,促进观察、想象、审美等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要适当向幼儿园靠拢,用学生熟悉的主题式的、综合的、活动的课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升华情感。由此,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出台,这些文件对高品质设计与实施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符合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改革方向,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文件有效落实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从幼儿园到小学,要持续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任务意识、同伴合作、表达表现、反思改进等意识和能力,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会起到长远影响。在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中,学生将在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任务管理、社会交往、多元表达等机会,获得更多兴趣培育和习惯养成的机会。正如上海市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所说,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让学生具备知识性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学生立场的课程价值追求

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教研室研制形成了《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并在与专家、校长、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和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以此规范课程设计与实施。

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各类活动提供学习经历,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感受、体验与探索真实世界,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渗透和落实“遵循儿童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