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江夏山、梁子湖、灵泉山、龙泉山、樊口)
龙泉山,也叫“灵泉山”,位于武昌古城东南方60里许,三面环水,南面濒临以盛产武昌鱼而名噪海内的梁子湖。龙泉山呈东西走向,两条长约9公里的山脉似两条卧龙环抱着中间一块7.6平方公里的盆地,成二龙戏珠之势。实是一块山环水绕、风景迤逦的风水宝地。
风景秀丽的江夏龙泉山
龙泉山在唐代以前叫“江夏山”,山名的来源要追索到西汉。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将江夏郡下属的沙羡县(今武昌、江夏、洪山一带)划作“舞阳侯”樊哙封地,至今武汉洪山区关山一带的樊姓居民据说就是樊家一脉的后裔,而今鄂州城外梁子湖出江口——“樊口”,也是因樊哙而得名。
史书上的舞阳侯樊哙画像
樊哙,江苏沛县人,屠狗贩肉出身(《史记·樊哙列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早年与刘邦相识,后随刘邦在沛县起义,吕后吕雉嫁给刘邦后,将其三妹吕媭嫁给了樊哙,所以樊哙说起来还是刘邦的妹夫。人们对樊哙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鸿门宴上的神勇表现。但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关键时刻,樊哙手持盾牌佩剑闯进大帐,怒视项羽。项羽赐酒一杯生猪腿一条,樊哙将酒一饮而尽,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剑剁而食之。当项羽问他还能在喝时,樊哙当面斥责项羽:“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史记·卷九十五》)然后借机离开大帐将刘邦护送回营。在随后的楚汉相争中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大汉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左丞相。刘邦登基后封他为舞阳侯,将武昌地区作为他的封地,食邑五千户。樊哙在世时将龙泉山地区作为孙子樊建的封地,因那时此地属江夏郡管辖,于是将此山称为“江夏山”。樊哙死后其子孙就将他安葬在江夏山的天马峰下,也就是后来楚昭王陵园之处。
鸿门宴上樊哙救主
唐朝初年,江夏山改名为“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玄宗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在此建造房屋,在开挖地基时凿得两眼泉水,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因此人们将此山改称为“灵泉山”(《江夏县志》记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名。)龙泉山群峰高耸,三面临湖,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连绵不绝似卧龙吸水,自古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从汉代起,就有许多官宦文人来此隐居,也出过不少名人,如唐代的宰相李鄘、李蹊,元代的宰相沈如筠,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都曾高中状元。
到元代,龙泉山形成以樊、李、杜、张、沈、曾、董、邹等八大姓官家隐士集聚而成的繁盛的“灵泉古市”。清同治《江夏县志》记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当时在群山之间的幽谷盆地上,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萼堂”、“含山楼”、“万卷书楼”等十二大景观,均是八大家所建。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蹊之子李沉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叟修建的。
明洪武十四年(年),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居住在蛇山之阳的楚王府内。一年,朱桢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于是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经他的御用风水师勘查,将此地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刻“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将“灵泉山”更名为“龙泉山”。朱桢一心想将龙泉山作为楚王家族的陵寝之地,但见此地原有汉朝舞阳侯樊哙、晋代荆州刺史陶侃、元朝宰相沈如钧、明朝吏部尚书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地和后裔,以及数千户人家的灵泉古市,不好用强,于是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及灵泉古市居民不服,一纸诉状告到了京城皇帝那里。明成祖朱棣考虑到灵泉八大家族多是历代名流子孙,皇亲国戚强占他们的田地房宅影响不好,有损皇家尊严,于是下诏让楚昭王另外选择吉壤建陵园。
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楚昭王朱桢画像
楚昭王闻讯恼羞成怒,于是设下计谋,明面上让手下官员在京城设宴向告状的八大家代表赔礼道歉,但是在席间楚昭王手下官员却以碗盘打破自己的额头,向朝廷诬告八大家族代表欲行凶杀人。朱棣闻讯大怒,下旨御林军捉拿八大家族上京告状人员。而此时楚昭王又派人与八大家在灵泉古市的主事者谈判,条件是只要他们答应搬迁异地,就让皇上放人。就这样软硬兼施,逼迫八大家族同意按楚昭王的条件搬迁。至于樊哙的墓穴,也被迫向东迁移多米,给昭王陵园让地,同时墓地被迁走的还有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坟墓。从此,生者被赶,死者被迁,灵泉古市全部划为楚王府陵寝区。随后,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陵寝,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三龟”指前三代楚王的陵寝墓碑下三个雕成赑屃的石座。“九寝”是指首代楚昭王朱桢及后代楚庄王、楚宪王、楚康王、楚靖王、楚端王、楚愍王、楚恭王、楚贺王等八代九王的陵寝及妃寝。(最后一代楚王朱华奎因被张献忠铁笼沉江而没有葬入龙泉山楚王陵)。“十二景”是在原灵泉古市十二景的基础上重新整修的景点。当时民间有一说法:“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墓。”龙泉山楚王陵前后历经余年,安葬八代九王,几乎跨越整个明朝历史,这在全国众多明代藩王陵寝中十分罕见。在九座王陵中以首位楚王朱桢的“昭园寝”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好。
江夏龙泉山楚昭王陵寝“昭王寝”全貌
昭园寝坐落于天马峰下,占地余亩,其围墙依山而建,呈四方形,总长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36斤,旁边簇拥5座王妃墓。陵园正门为三拱圆门,左右各有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正门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驮碑石龟高1.4米,背上墓碑高5米,宽1.5米。从正门至楚昭王墓室的神道,由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就,沿途分布着金水拱桥、祾恩门、祾恩殿、拜台等建筑。清代以后,地上殿堂早已坍塌,仅有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幸存至今。目前所见的昭园门楼、配殿、祾恩殿等建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址重建而成。
修复后的楚昭王“昭王寝”大门
楚昭王陵寝大门外的石龟与石碑
楚昭王陵寝内的残存的汉白玉金水桥和步道
楚昭王陵寝内残存的宫殿遗址
楚昭王的地下墓室
江夏龙泉山“九龙赴会”树,这株朴树下裸露在地面的树根似九条神龙
年,当地政府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余件文物。1年,武昌明“楚王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年起,武汉市有计划的开始保护和开发龙泉山风景区,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目前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
江夏龙泉山风景区景点图参考资料:龙泉山楚昭王墓(刘宇)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