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千万别嫌麻烦错过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823/t3ceu27.html

相信很多妈妈和我一样有这个感触:随着孩子长大,“为什么”的句式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好应付。

果果两岁半时,有一次坐车出门,我原本以为她是在看风景,没想到小家伙忽然转过脸问我:“妈妈,为什么马路两边的树都往后跑呀?”

“因为我们坐的车在向前走,路边的树没有动,看起来就像往后跑了。”

“为什么我们向前走,树就往后跑?”

“它们没有真的往后跑,只是看起来像。”

“为什么树就看起来像(往后跑)?”

“因为我们坐在车里,你觉得我们没有动,以为书在动,其实是我们在动……”

看我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大段讲道理,出租车司机表示不解,时不时从后视镜瞥我几眼,最后终于忍不住说:“小孩儿……听得懂吗?”

我讪讪一笑:“没办法,不懂也得讲啊,现在正是‘十万个为什么’时期啊。”

孩子变身“行走的问号”?恭喜你,他会思考了!

三岁前后,孩子身上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活的重心不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了。这些当然依旧重要,但已经退居到“基础”的位置,孩子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存需求,而是开始向外界环境迈进,投去探寻的目光和试探的小手,还有更重要的——思考和反馈。

可以说,孩子真正开始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正是始于这个阶段。他们的小脑瓜飞速运转,越来越多地向我们抛出问题。

作为父母,这个过程让人特别欣喜。就像果果在车里说“为什么会向后跑”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一个两岁半的孩子,竟能有这样的观察和疑问。但偶尔,也会有些小尴尬,因为有的问题并不那么好回答,尤其当听众是孩子的时候更难解释,譬如我的讲解就实在算不上高明。但我们依旧要当作孩子“听得懂”来回答。

对懵懂的孩子们来说,世界就像一张未探索的地图,处处埋藏着宝藏。孩子们的大声提问,是向世界不断发起挑战的方式,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正是激励他们一再出发的回声。

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她思考的维度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个提问:“孩自害怕打针怎么办”?在众多回复里,一个妈妈的回答亮了。

她的女儿四岁,对医院、打针吃药,完全没有恐惧。打疫苗之后,医生让妈妈用棉棒帮她按着针眼,她会甜甜地对医生说:“等血小板凝固了,就不会流血了。”医生给她们开药、写处方,她在旁边一脸镇定:“等我的白细胞把它们杀死,我就好了。”

原来这个孩子之所以如此镇定,是因为她掌握了许多和身体、疾病相关的知识,有的甚至连一些成人都不知道。小朋友来家里玩儿,她的“过家家游戏”不是做饭、哄娃娃,而是拿出人体模型,像老师一样给小伙伴讲人体构造。

很多网友向这个妈妈求教,到底是怎么把孩子培养得小小年纪见多识广?她说,自己其实并没有特别让孩子学什么,只是自己平时喜欢读书,孩子也喜欢书。她晒了女儿书柜的照片,各式各样的图书满满当当,简直要溢出来了。

她说,只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她就会买来相关的书给孩子看。不知不觉中,孩子的书读得越来越多,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譬如,一次她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对石头很感兴趣,提了很多问题,她后来就买了一些岩石、岩浆、地理相关的书籍。孩子没有嚷嚷看不懂,反而开心地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这个妈妈每次给孩子的答案,只是类似“石头有什么好说的,不就长那样吗,我们去看猴子”、“问这些干吗?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这些你现在还看不懂,以后再说吧”,孩子还会这样,一直对周围世界保持求知的热情吗?

科普很深奥?不,早接触早好!

在许多家长眼里,“科普”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主题,学龄前的孩子还在以认识周边生活为主,科普是不是太早了?

我觉得恰恰相反,科普童书应该让孩子早接触。因为它不仅能给孩子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许多爸妈都知道,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像前文那样总是在打击热情和转移话题,是不好的;但却很少有父母注意到,如果我们每一次都直接给孩子提供正确答案,也并不明智——如果只要张嘴问就可以了,那孩子还需要动脑子吗?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求索的能力,那就一定要记住下面这个公式:

孩子能自己想出来gt;孩子自己从书中学习到gt;孩子与小伙伴讨论出来gt;父母直接告诉答案

科普童书的大作用正在于此——它不仅能作为我们给孩子的回应,和后续的知识补充,更是我们抛给孩子的新一轮谜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所以,在果果从小到大的阅读书目中,科普书一直占到很高的比例,并且随着她长大,这个比例还在逐渐升高。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每当提到“亲子阅读”,许多家长往往只想到绘本。我想说,千万不要忘记科普书这个重要的类别。如果说绘本让孩子们可以在真是的世界中保有幻想的热忱,那么科普书就是让孩子们动用想象去探究真实的桥梁。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科普?怎么选书?

1、兴趣是一切的基础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敏感期,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本只是问“是什么”的孩子,开始越来越多地问“为什么”了,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开始迅猛发展。

回答孩子的问题,不需要力图事无巨细,但一定要耐心。面对孩子的“刨根问底”,如果有答不上来的,也可以如实相告:“你问的真是个好问题,妈妈也想知道怎么回事,书里面可能会有答案,我们一起看看书里面怎么说吧。”

抓住孩子的兴趣热点,再引导她看书的时候,接受程度就会高很多,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孩子可能心里会带着许多疑问,回到家再看动物类的科普书就很有兴致。如果孩子现在对某件事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