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博上一则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的视频,惹哭了无数人。
放学时分,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挤挤挨挨地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有一个小男孩,远远地看见了妈妈,瞬间高兴得想哭,还没排好队就想往外冲。
听到妈妈的呼唤,小男孩再也忍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进妈妈怀里。
他紧紧搂着妈妈,边哭边表扬:“你第一,你第一名接我呜呜呜……”
这场面太温馨,太有爱,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但在微博下,我也看到了很多父母愧疚的留言。
有人难过地说,孩子小学六年,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去接的,连校门口的保安都看不下去了。
还有人说,偶尔第一个去接孩子,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拉着身边所有人炫耀说:“那是我妈妈!”那一刻,当妈妈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也有人欣慰地表示自己做得还不错:
“每次为了第一个接孩子,我都是跑着去幼儿园的。”
“偶尔想磨蹭会儿,孩子外婆就催我快点去,说小孩在学校等着多可怜啊,所以只要不上班,我都第一个在教室门口等娃。”
说起童年放学被父母接回家的经历,大家都有一箩筐回忆可以分享。
幸福的孩子,爸爸或妈妈总是早早地等在门口。
当别的小孩还在四处张望时,自己已经拿着爸爸新买的芭比娃娃,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了。
但有更多人心酸地表示,当年,自己就是班里等到最后的那个小朋友。
眼看别的同学都被爸爸妈妈牵走了,自己却只能眼巴巴望着门口,盼着下一秒爸妈的身影会出现。
那种无奈和孤单的感觉,长大成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
晚接孩子,破坏的是信任与安全感
不少父母,都忽略了准时接孩子放学的重要性。
毕竟上班忙,可能有人会觉得,晚一会儿也没什么,无非是让孩子多等几分钟。
然而,大人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却足以让他小小的世界全线崩塌。
之前看过一部国产纪录片,《幼儿园》。
班里有一个叫陈志鹏的男孩,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
放学了,别的小朋友都陆续被接回家,只有小志鹏孤零零地坐在院子中央,左顾右盼,生怕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妈妈的身影。
天光渐暗,小志鹏眼里的光也黯淡了。
但是妈妈出现的一刹那,小志鹏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依偎在妈妈怀里,满脸幸福的笑意,一扫之前的郁郁寡欢。
其实,父母接孩子总迟到,对孩子的伤害远比想象中大。
幼小的孩子往往很敏感,也缺乏安全感,他会觉得爸爸妈妈迟到,是不重视他的表现。
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教室从喧嚷恢复寂静,这种氛围,会加倍放大孩子的孤独和恐慌。
有的孩子就会想,爸爸妈妈还不来,是不是不爱我了?
长久的失望累积,亲子关系会出现裂痕,孩子也会变得多疑,和父母越来越疏远。
同时,孩子虽小,但也有比较心理。
每次看到同伴们一放学就扑进了父母的怀抱,而自己再次陷入漫长的等待,巨大的失落感会将孩子淹没。
尤其是,小孩子说话口无遮拦,难免有同伴没心没肺地对那个孩子说:
“你爸爸妈妈总不来接你,是不是不要你了啊?”
孩子内心还不够强大,容易信以为真,在一群孩子中,也逐渐没了自信,抬不起头。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他们的幸福很简单。
父母早一点出现,对孩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