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米粒妈
来源
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PinDao)
有个整天跟你“告状”的孩子,是种什么体验?往事不堪回首呗!我记得,米粒四五岁的时候,是他“告状”的峰值,一天能有五六次。小到别人“瞥”了他一眼,大到被其他人插队,都能到我这说道说道。“妈妈,他看我一眼。”“妈妈,今天老师没让说话,XXX就说话。”“妈妈,那个叔叔怎么插队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状”是什么时候,但你知道一定会到来。其实吧,米粒这么爱“告状”,也不能完全怪他,我有一定的责任。我跟他说过,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儿(尤其是被欺负了),一定要跟老师和父母说。我估计他就记住后半句了,什么事儿,都得跟老师和我(主要是我)唠叨一遍。你说我听着吧,全都是鸡毛蒜皮、屎尿屁的事儿,你说我不听吧,我还不放心,万一真被欺负了怎么办?我跟闺蜜吐槽,结果她说,你知足吧,米粒就是跟你“告状”。我家那个,平均一天跟老师告状三四次,大部分的“状”还跟自己没关系,不是这个同学没坐好,就是那个小朋友没洗手。你说他这么爱告状,其他小朋友不得排挤他啊,时间长了,难保老师不会有厌烦情绪,再说了,什么都依赖大人,这以后可怎么独立啊?一听闺蜜抱怨,我就乐了(瞬间心态平衡)。果然人类幼崽折磨起父母,都一个样。怎么那么多“状”要告?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自打孩子进到幼儿园,“告状”就成了主旋律。我看过英国的一项研究,幼儿园3-5岁的孩子,平均每人每天要告状一次,告状比较频繁的孩子,一天可以告上五六次。主要内容呢,跟米粒也差不多,大部分都是生活日常。说是“告状”,跟“汇报”没啥区别。有时候看着孩子一本正经地“告状”,真挺想笑的。(想起了米粒屎尿屁的汇报)其实也不能怪他们,三五岁的孩子,可不会成年人的“弯弯道”。我们大人懂得权衡利弊,孩子可不懂。他们的判断标准非常单一:不符合我的行为准则,就是错的、坏的、该制止的。至于是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不在别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完全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闺蜜说,她儿子操心的程度都快赶上老师了,幼儿园哪个同学涂色画出了格子,要是没有补救一下,他能念叨到下课。谁要是忘带了工具,那更不得了,除非老师给补上或者让小朋友轮流用,不然他能絮叨一整天。让老师又好笑又头疼。闺蜜跟儿子解释过很多次,如果其他小朋友没有影响到你,也没伤害你,可以不用告诉老师的。但她儿子听不进去,我能做到,其他小朋友为什么做不到?闺蜜只能说,你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但是其他小朋友没有告诉老师啊。结果孩子一句话怼回来,他们可以说啊!闺蜜猝。你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这么认死理:要么不告状,要么告到底。讲真,他们一天能少告一状,我们就很感恩了。为什么要告状?跟米粒相爱相杀久了,我总结出了规律,他“告状”次数虽然多,目的也就那么几个。第一,他想得到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