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哪些表现?——清楚“症状”表现形式,才能对症下药入园时,孩子哭闹的原因——分析原因,找出“病根”家长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从自身出发,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入园前,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有备无患,应对自如又是一年开学季,面对新的画卷,不知孩子们和家长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豆豆这两天要开学了,所以在疯狂的被妈妈喊着看书、写字,希望在新的朋友、老师面前能有一个好印象,不落后于人,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让孩子更早适应学校里的生活。妈妈觉得这样轻松了,可是孩子却叫苦连天。
每天应该用来安排游戏的时间,却被用来写字了,说好的带自己出门逛超市,却因为字写的不够好看,而被按在了家里继续练习。
豆豆不禁问妈妈:“让我表现这么优秀,是要把我送人吗?”孩子这话在豆豆妈心里听起来,很不是滋味,原本是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现在被理解成了“抛弃”,这该说孩子想的不对,还是豆豆妈自己做的不对呢?
面对孩子的质疑和父母的安排,很显然他们都出现了“分离焦虑”,在为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害怕寻找发泄的方式。
一、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哪些表现?
说到分离焦虑,我想父母们应该都很熟悉,因为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孩子们有的可能正在奋笔疾书,赶在开学前把自己两个月的作业,2天写完;有的可能在调整自己,不希望在新的同伴面前大哭大闹。那么分离焦虑到底表现在哪儿呢?
情绪紧张,不适应。手足无措是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不仅孩子会这样,不少家长也会因为和孩子的分开而出现一些不安的情绪。
动不动就哭,缺乏安全感。有的时候没和孩子说几句话,孩子就哭起来了,时不时还想问问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想把自己送给别人,是不是听话就可以不上学了。激动情绪的背后,是孩子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分离焦虑虽然很常见,但是也不能随便的就忽略了,毕竟关乎孩子的心理成长,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家长该谨慎。
二、入园时,孩子哭闹的原因
环境改变,容易让孩子“分离焦虑”。一些父母可能体会过搬家的“痛苦”,不仅搬家的过程让人心力交瘁,悲喜交加,孩子的情绪也让我们增添了不少烦恼。舍不得自己的房间,舍不得心爱的玩偶,舍不得自己的朋友,这些熟悉了的人和物,都给孩子一种依恋的感觉。
而开学就像孩子面临搬家一样,对于新事物的不适应,对于自己舒适圈的满足感,会让孩子们抵触新的环境,这是他们分离出现焦虑的重要原因。
家长的各种安排,增强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开学季难免会做出一些新的安排,比如兴趣课的时间调整,根据孩子上一个学期的表现,安排新的补习班等,学习任务的增加给孩子压力,让他们变得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去学校。
自理能力差,容易产生挫折感。孩子也会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有所回避,如果他知道自己不能好好穿衣服,那么突然让他在陌生的环境里自己照顾自己,穿好自己的衣服,那么他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自理能力的高低,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于新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入园时,孩子哭闹不止都是有原因的,家长们要细心宽慰孩子,不要用胡闹来定义他们的行为,家长扭头就走,反而会让孩子们更加伤心。
三、家长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孩子的焦虑是我们做家长的所引起的,这是为什么呢?
给孩子叮嘱的太多。还没有上学就在告诉孩子,什么地方要注意,什么事情要听话,和小朋友闹别扭了要记得告诉老师,父母突如其来的交代给孩子强烈的分离感,每一句话都传递着“爸爸妈妈不要我了”的信息,让孩子不得不变得焦虑。
突然给孩子很多的要求。比如临近开学,让孩子一直看书,不写完这些字不许吃饭等,孩子还没有上学,就体验到了上学的“痛苦”,等到父母把自己送上“刑场”了,当然会害怕。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要想孩子能够摆脱分离的各种负面情绪,我们父母应该摆好心态,积极的面对。
四、入园前,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孩子有分离焦虑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没能有效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对陌生感的恐惧,所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有效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的。
试试这么做,有效化解孩子面对新学期出现的不适应和焦躁心情。
做好心理准备,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父母首先不能过度的焦虑,因为我们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没有哭哭啼啼的,但是家长变得疑神疑鬼,害怕这儿,害怕那儿的,他能不焦虑吗?
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孩子。开学前陪孩子一起看看喜欢的漫画,做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可以的话,提前让孩子熟悉一下课程内容,帮助孩子进去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态度和心情可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度过这段过渡的时期。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自理能力不够,我们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所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可以让家长宽心,孩子有信心的方式。
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各种不适应,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解决、面对,相信新的生活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加健康的成长。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