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美国缅因州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两年,这是一所被隐藏在森林里的学校,所有的学生来自附近两个村庄,虽属于村庄,但户户都不挨着,分布比较分散。
女儿学校学校不大,但应有尽有,足球场、篮球场、棒球场、各种体育设施、室内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甚至是厨房和餐厅,早餐和午餐都可以在学校吃。学校是8年制,中小学合并在一起,如果包括幼儿园或许是9-10年,快乐的童年基本都在这里度过。
女儿学校女儿9岁,本该开学上四年级,由于语言因素,选择了读三年级课程。班级有19名学生,教室就是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基本没有课本,全部用IPAD上课。教材灵活,每个州或是学校都可以自行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网络教学资源配置也异常丰富。偶尔也会有打印的练习题,一张白纸上面零星分布着几道数学题,这几道三年级的数学题对于国内上过学前班的儿童来说都非常容易。
女儿学校国家历史和文化不同,教育差异在所难免,不能说孰对孰错,都各有千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承担着国家的未来,都在不停的探索和改革中,都希望在教和育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教”容易“育”相对难,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在良好的“教”和出色的“育”相辅相成的结果。
女儿学校环境改变人的力量是悄无声息地,在女儿的诸多变化中,我看到了她发自心底的快乐。没有作业也没有太多的约束,除了学点语言和简简单单的数学外,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图书馆、绘画室、音乐室、体育馆、兴趣班中度过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演出接连不断,以至于女儿不愿意周末的来临,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女儿学校英语的进步是最大的,这也理所当然,基本是零基础,没有固有的英文思维模式,鹦鹉学舌便可以了;身体素质的提高令我欣慰,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变得很有力量,手掌已经磨出老茧,各种杠上运动轻松自如;动手能力、参与感和荣誉感都有所提升。当然这些都是细节,勇于接受挑战,无所畏惧才是最大的收获。
校园攀岩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
校园攀岩人生的每个10年都意义非凡,如果幼儿园来此学校就读直至初中毕业基本是10年时间,教育系统工作者和每个家庭深刻知道这10年的意义,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自由和肯定,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生活中正确的打开方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碰,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
校园攀岩只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思想独立,勇于拼搏,敢于挑战,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成绩已经不是重点,将来的走向不需要任何老师和家长为之冥思苦想,自己完全能够HOLD住未来,因为有了目标和方向。
州长夫人为女儿颁奖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剪纸画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缅因州州长夫人和教育厅厅长亲自颁奖,活动在缅因州首府奥古斯塔举行,我想除了肯定之外还是鼓励学生思想独立,鼓励学生对浩瀚星空的想象和探索。
获奖证书每年春秋两次的音乐会都会如期举行。学校对体育的重视超出我的想象,运动种类多且活动频繁,而且从训练到比赛都非常严格。学校与学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州与州之间比赛项目很多,每场大大小小的比赛都按照正赛来配置和要求,只要你想参与,总会有你的挑战位。
学校音乐会一次在麦当劳吃饭,3个穿运动服的学生走进来,2个女孩拄着拐杖,经过简单交流知道她们是附近的中学生,在足球场上碰撞受伤,虽然走路不便,但看得出来身体的结实程度。运动本该就是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磨练获取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也练就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学校足球赛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驱动力是科技,科技靠的是人才,人才培养靠的又是教育。教育本该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免不了死板刻薄,兴趣和个性也会埋没在永不停歇的生产线上,无法跳出来,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变化,直至我被成型。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22世界什么最贵?还是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人才最贵,什么是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无非是具备敢想、敢做、敢拼的超高组织能力和执行力的科技型人才,因为唯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敢想、敢做、敢拼、组织力、执行力从哪里来?教是教不出来的,和育相关,育就是正确的引导,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从实践中理解学以致用,提供诸多锻炼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首先要赢在第一个10年。
学校日程安排这两张表是学校两个时间段的日程安排,在校时间是7:30AM-3:30PM。从日程上看每个班级的课内、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国际象棋、剑术等等各种俱乐部,各种体育运动,音乐美术穿插交替进行,只要哪方面有兴趣便可申请支持,申请参与。但这都需要时间,这些时间以这种方式来使用是值得的,远比完成一本本作业来得更高效,获取知识更直接。
学校日程安排无论哪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需要更长时间的印证,严格不代表死板,宽松也不代表懒散,人本身就是矛盾体,靠外力来完全解决这个矛盾体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教育也是在理想与现实中艰难前行。
思想的束缚是创新动力的羁绊,因材施教永远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