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会沟通的父母都在熟用这4大心理学效应

孩子的“借口”千奇百怪,很多行为更是令我们一头雾水:

“做错题,明明自己马虎,非说老师没讲清。”

“吃饭、睡觉催半天,照着镜子打扮一天也不嫌烦。”

“自己想做的事,找一万个理由也得征服家长同意。”

与娃斗智斗勇其乐无穷,家长们时不时会去研究一下,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藏着怎样的小心思。

但是,与其整天跟孩子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不如从运用4个心理学效应,修炼一下“读心”大法。

这样,不仅能跟上孩子那瞬息万变的节奏,还能顺其自然地给其进行正向的引导。

读完这篇,你会发现,“奇怪”的技能又增加了……

1

自律偏差效应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也会遇到很多值得骄傲的事情。

面对现状的态度,决定着以后的路数。

通过“自律偏差”,可以看看孩子属于哪种应对方式。

自律偏差效应:

很多人会把考试中得到的好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技巧或者智力,而在成绩不理想时,会用考试太难、准备的东西恰好没考、讲课的老师不好等当做理由。

在一项竞技性的比赛中,如果获得胜利,人们会认为是自己有特长、有天赋,而输掉了,则会埋怨运气差,或者受环境中的其他东西影响。

这种把成功时的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的原因推给外在因素的倾向性,就叫自律性偏差效应。

自律性偏差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为了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我们眼中的自己,比别人的评价更优秀,很多人会选择把“好”的一面都认作自己的功劳,把造成瑕疵的原因推给别人。

然而,一时的趋利避害,虽然可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但一味的逃避,则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孩子习惯了好大喜功,会总存在“侥幸”心理,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

父母要提醒孩子:

一时的对错不是那么重要,发现问题是一次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机会。与其为失败找借口,不如认真剖析问题从而改正,那样会获得更多能长久取胜的“法宝”。

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人物,每个人想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都需要很多因素。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支持,同伴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都必不可少。

每一次成绩的取得,都是社会“合力”下的结果。我们要心存感恩,把荣耀留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2

印象管理效应

面对真实的自己,内外一致才最美

孩子再小,也会爱面子,喜欢受到夸赞和肯定。

于是,他们经常会刻意在人前表演自己擅长的东西,隐藏起自己的短板。

有个读者在后台留言:

“我女儿可喜欢跳舞了,看着抖音上的视频一学就会。经常在幼儿园课间休息时,给大家表演各种舞蹈。

听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掌声和夸赞声,她非常开心,每天回来跟我眉飞色舞地讲述幼儿园的故事。

但是,她在跳绳上面遇到了难题,不是节奏快不了,就是老绊脚,经常有挫败感。

只要到大家玩耍跳绳的游戏,她就躲得远远的。明明已经学会了,但就因为不是班里跳得最好的,始终不上台。”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管理效应”。

印象管理效应: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它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

前者表示通过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比如通过穿衣打扮,用整洁漂亮的外表,来获得别人喜欢和欣赏的目光。

后者指不在别人面前做自己不擅长事情,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来避免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

爱面子,想通过良好的表现,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分,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凡事都讲究个度,不能因为过度的寻求别人“认同”,而去对一些小团体趋之若鹜。

有一些人际关系比较强的孩子,在学校喜好拉帮结派,用人数来形成一种气势,去影响别人。

而另一些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却又特别想找存在感的孩子,会为了受到追捧,而去迎合别人,以求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但是,长久按照别人的喜好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时间长了,会失去自我,变得闷闷不乐。

父母要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没必要总是呈现看似“完美”的一面。

无论如何,你在父母心里都是最棒的,你的优秀不需要通过别人的嘴巴去肯定。

而且,大家心里都有把尺子,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并不是一味地去让自己委曲求全,就能得到喜爱。

反而,坚持自我,敢于面对真实自己的人,才更能得到尊重。

3

决断效应

相信自己的选择,

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自我推动力量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个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大家经常需要面对的选择。

孩子也是如此,面对诸多的兴趣爱好,决定学习那个,面对那么多同学,打算跟谁做朋友,都是他们会考虑的问题。

通常,人在选择做什么以后,总是会通过自我说服来让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的是最好的。

这就是决断效应。

如果能在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自我决断,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能会助力他得到想要的结果。

《乘风破浪的姐姐》(简称浪姐)冠军之夜,张雨绮领奖时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讲话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她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坚定地说:

“人生都说50%的成,50%的不成,我今天就只准备了那百分之五十的成的发言稿”。

这份自信立刻得到了现场观众的欢呼,而纵观张雨绮在浪姐的表现,无一不是被满满的自信撑着。

初评时,面对着颜值、唱跳专业技能高手如云的现场,她一点不畏惧,丝毫不掩饰自己想成团、想站C位的“野心”和“信心”。

初评舞台,别人获得“X”牌时,都是会问清楚导师什么意思,自己有哪些闪光点或者不足,请求指导。

而张雨绮直接是问X指“我很优秀的是吗”,得到安慰式的肯定,心花怒放地走下舞台,网友被她的样子逗乐了,直呼她就像刚得了弼马温称号的孙悟空。

即便后来明白了“X”的意思,她依然以最好的姿态,安慰自己也鼓励队友。

也正是这种选择了“赢”便只往前冲,不退缩的自我肯定和努力,鼓舞着她不断突破自我,用一次次飞速进步的表现,闪亮了舞台,获得了期待已久的成团资格。

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当孩子在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做选择时,身为家长,可以通过分析每项事情的利弊,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方向。

同时,告诉孩子,要真正选择自己所爱的,并且,爱自己选择的。

一旦决定下来要走的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不忘初心,坚持走下去。

父母要告诉孩子:

当你开始从事自己的选择时,也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障碍,甚至会遗憾或者后悔,但是不要轻言放弃。

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每一个角落都有独特的风景。

坚定目标,不断努力去实现的过程,比达到怎样的结果更有意义。

4

自我确定理论

“偶像”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和期待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拿孩子开玩笑,问他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大一点的还是会本着不得罪人的态度,回答都喜欢。

但小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有时让人哭笑不得,但也能从他们的选择中,看出依恋喜欢的人的理由。

有的孩子说,喜欢妈妈,因为妈妈很温和,会每天陪他玩,给他做好吃的。

也有孩子说,喜欢爸爸,因为爸爸会给他买玩具。而且爸爸非常勇敢有力量,几乎无所不能,是他心中的“偶像”。

从孩子们喜欢一个人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依恋的人,喜欢的人都与孩子自己的需求有关。

“自我确定理论”告诉我们,人一般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里面的爱包含了对自己的肯定。

因此,当孩子逐渐长大,步入校园,开始有自己的朋友时,往往会找与自己性格有共同点的,或者对方身上有自己期待的闪光点的人交朋友。

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努力的方向,那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向往。

电视剧《小别离》中,王俊凯扮演的高中生李想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无意中与同校初中部的朵朵相识,因为有共同语言,成为了好朋友。

朵朵作为导演编剧,跟李想所在的乐队,合作新年晚会的歌舞剧表演,却被妈妈误以为她在跟李想早恋,而且搞得全校皆知,让朵朵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她开始抵触跟父母交流,关系越来越差,成绩也受到了影响。直到后来真相大白,朵朵爸妈诚恳道歉,并且保证少干涉她交友,关系才得到缓和。

当孩子开始“追星”,有了心中的“偶像”,交到能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父母千万别武断地猜测去阻止。

他们可能并不像大人想的那样在谈恋爱,而是很单纯地在欣赏的人身上找到共鸣和力量。

与其因为自己的猜疑伤害到孩子,不如用孩子喜欢的人去激励他们,反而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证明:

人最爱的永远是自己,所以人们终其一生,总是在寻找那些无论是外貌、行为还是深层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自己相似的人。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告诉父母,也不会把每一面都展示给别人。

家长们与其整天猜测,孩子的喜怒哀乐背后有什么故事,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他的学习,不如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引导,让他对生活保持积极的认知。

当孩子不仅懂得维护自尊,而且能客观地对待得失,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决定,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学习和生活会更有动力。

“奇怪”的技能学会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