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知更鸟从人格发展阶段论,看家

文/学乃身之宝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一: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婴儿如果得到主要抚育者(一般是父母)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就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相反,则会对他人和环境产生不信任,以致对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阶段二: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环境。父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这种自主性活动,过多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并对自身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疑虑,不利于在青年期建立独立自主的个性。

阶段三: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由于儿童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的能力,他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父母如果对儿童主动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太多,取笑或惩罚儿童一些带有创造性甚至有点荒诞的做法,就可能使他产生内疚感,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阶段四: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这时成年人应鼓励儿童积极动脑并努力完成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培养起儿童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不理解或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

阶段五: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12~20岁)。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阶段六: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20~24岁)。在这一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顺利地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个人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方面活动的失败,会使个体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感。

阶段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