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前不需要朋友别弄错了,孩子的社交

文丨豆苗妈妈

前几天我下班刚好有空,就去幼儿园接孩子,孩子刚看见我,就拉着我的手说:

“妈妈,我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小迪!”“真的吗!恭喜啊!是不是和新朋友玩得很愉快啊?”“是啊,我今天特别开心,嘻嘻嘻。”

不少妈妈都羡慕我,说我家孩子这么小社交能力就这么棒,自家的孩子却和别的小朋友说话都要三顾两回头的,她们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

其实我家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不是生来就这么好的,而是从她出生之后,我就非常注重于慢慢培养她的社交能力,所以她才能像现在这样很快地融入新环境,交到新朋友。

这时却有妈妈说:“从小就培养?不是说孩子三岁前不需要朋友吗?”

原来有些孩子不能很快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总是形单影只,是因为妈妈们错误的观念。

虽说宝宝在3岁前基本上都待在家里,不需要有什么社交活动,但是,如果抓住孩子0-3岁这段时间好好引导他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孩子3岁以后的社交。

如何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帮助其快速交到朋友呢?别急,在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之前,家长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

01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得了解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想要解决一个事物前,应该先了解其本质,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这是一个问题,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也就是其本质。

0-1岁,宝宝眼里只有家人,无朋友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岁以前的宝宝睡醒了过后,第一反应,就是哭,为什么哭呢?

原因是因为0-1岁的宝宝,不明白什么是朋友,基本只和家人接触,而且对家人十分依赖,希望家人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开始哭嚎模式,但是一旦家长出现,就会转换成笑脸模式。

1-2岁,宝宝有意愿与同龄小朋友玩耍宝宝1岁过后,就开始会出现一些社交的苗头,但对朋友的概念并不是很强,水平仅仅停留在见了面,看两眼,互相摸一摸,之后可能就不认识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宝宝的社交虽然仍是以家人为主要,但是已经可以自己长时间独自呆在一个地方玩耍了,只要知道大人在家就不会哭闹。

2-3岁,宝宝开始喜欢群体玩耍在宝宝2岁以后,他们只要看到同龄的孩子就会想要去亲近,慢慢的开始和他们有互动,并且咿咿呀呀地进行着听不太懂的交流等等,但此时,朋友并不是孩子社交所必须,他们更愿意一个人玩。

不少家长看到这里,开始疑惑,宝宝3岁之前确实是不需要什么朋友啊!那还需要什么社交培养?

如果家长有这种想法,就有点断章取义了,0-3岁的宝宝虽然不是很需要同朋友玩耍,但是却是宝宝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

现在家长什么行为和想法,是否选择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对宝宝以后的社交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02其次,不同阶段宝宝的社交能力,要进行不同的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所以父母和孩子维持何种关系,父母能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社交,对宝宝日后社交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虽说教育孩子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按不同的阶段,对宝宝进行不同的引导,相信宝宝以后一定能运用到交友中。

1)宝宝0-6个月,家长注重眼神交流

“孩子才6个月大,能懂什么是社交?我看这时候的孩子一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此刻是不是不少家长就是这样认为的呢?

千万别认为0-6月的宝宝年龄小,对外界没有需求,往往因为这样的以为,让父母错过了和宝宝交流的好机会。

在宝宝0-6个月的这个阶段,父母和宝宝的眼神交流是很重要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言而喻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妈妈们可以通过眼睛和宝宝进行交流,这对宝宝来说就是午后最温暖的阳光,能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母爱。

宝宝3个月大左右,能够发出“aa”的声音,有时候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宝宝就会发出这样的表示欢迎,此刻应该让宝宝多多观察其他小朋友,以增加宝宝对于人际交往的好奇心。

2)宝宝7-12个月,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对话

随着宝宝越来越大,父母单纯的眼神交流已经无法满足宝宝对社交的需求了,宝宝也开始渴望与他们交流。

所以,处于这个阶段宝宝的家长,应该试着慢慢扩大宝宝的社交人数,让宝宝可以多和其他人接触,让他们对外界减少恐惧感。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和宝宝有互动交流。

▼如何做到和宝宝有效的互动交流呢?

家长第一要做到的就是,学会观察宝宝的需求,宝宝这个时候还不会说话,通常会通过肢体语言还有哭,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宝宝突然哭了,家长应该做的是“怎么了?为什么哭啊?”而不是一味的安慰宝宝“不要哭,不要哭”,这样就不能意识到宝宝的需求,阻断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

家长第二个需要做到的是,学会和孩子交流互动,比如家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向宝宝诉说做这件事的具体步骤。

如,要吃饭了,家长应该说:“宝宝要吃饭了,妈妈先去洗个手。”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互动的概念,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3)宝宝1-2岁,和孩子多玩轮流游戏

虽然3岁前的宝宝还不懂得什么叫做社交活动,但是他们喜欢玩玩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一边和宝宝一起玩玩具,一边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宝宝增强社交意识。

具体做法可以是,家长和宝宝一起玩同一个玩具,试着询问宝宝:“宝宝,可不可以和妈妈一起玩这个玩具啊,你玩一会儿,妈妈玩一会儿。”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玩传球游戏,你把球传给宝宝,宝宝将球传给你。如此,可以让宝宝明白,游戏是一个相互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总之,要让宝宝在潜意识中明白“轮流”这个词语的含义。

家长还可以邀请其他同龄的孩子和宝宝玩此类游戏,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能提前让孩子找到玩伴。

4)宝宝2-3岁,鼓励宝宝多参加合作型游戏

一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一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接触别的人,二是看他是否能够和其他人相处融洽。

若是想让孩子做到这些,在宝宝2-3岁这个黄金时期,就应该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合作型的游戏。比如一起搭积木,组队玩一些小游戏什么的。

但是不少家长会发现,虽然是几个孩子一起在一个地方玩,但是仔细一看,还是在各玩各的,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家长们不用担心,万事都需要有个过渡,等到孩子慢慢熟悉,慢慢习惯了彼此,就能够完美地过渡到合作游戏中啦。

其实,几个家长们也可以给孩子们做个示范,他们学起来也会更快,孩子们玩开心了,就能够体会到社交的魅力了,对孩子日后的社交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基础。

03最后,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容易限制孩子的社交

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的行为,也许自己的某些行为,会成为孩子养成良好社交能力路上的绊脚石哦。

√万事顺其意

孩子是家长们的宝贝,忍不了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听到孩子一哭就会心软,满足其一切要求。若是以后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的玩的时候,遇到一点冲突就哭鼻子找妈妈,谁愿意和这样的小朋友一起玩呢?

√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的过度爱护,会让孩子永远呆在家长撑起的保护伞内,久而久之,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会一直扭扭捏捏,这样是无法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在一起的。

现在家长们还认为“3岁前孩子不需要朋友”的说法是正确的吗?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会社交,尽早培养孩子让其领先于别人,孩子就能够更快地交到朋友,都说孩子的社会化宜早不宜晚,给孩子开个好头,让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