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妈说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感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如刚出生的孩子喜欢吃手,是一种触觉感知。孩子喜欢吃糖,是一种味觉感知。孩子一听音乐就非常激动,是一种听觉感知。孩子一看动画片,看不懂却特别兴奋,是一种视觉感知。
3-5岁的孩子是在幼儿园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书写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敏感的时期,也是接受“读写教育”的最佳黄金期。
-5岁是“读写黄金期”,应抓住孩子的天赋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2岁半到3岁,而书写敏感期在3岁到5岁之间。这是锻炼孩子读写能力的黄金时期,能够为日后孩子的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西兰研究学家发现:不管是在孩子3岁还是5岁,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这时候的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较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不需刻意地学习就会建立读写的能力。
某短视频平台有一位分享自己生活的知名育儿博主大表姐许美达曾经和我们分享过自己朋友的一件趣事。
她的朋友是一个中国东北人,他娶了一位美国的妻子,他们一起在柬埔寨做生意居住。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给女儿请了一位越南籍的黑人保姆。白天的时候孩子就在柬埔寨的幼儿园里学习。
让朋友担心的是,女儿在5岁之前不爱说话,甚至都不能进行完整表达。美达的朋友一度担心孩子患上“读写障碍”。
谁也没想到,等孩子5岁以后突然有一天就像打开了智慧源泉,不仅可以自如地切换汉语,英语,柬埔寨语,越南语四种语言,还能在同一个场合下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自如。
美达的朋友都惊讶了,惊讶于女儿的语言能力突然有一天爆发出惊人的小宇宙。
02阅读马太效应:读写能力其实是一种越早接触越好的习惯
如果孩子在3-5岁就开始养成阅读习惯,那么在孩子长大以后会觉得阅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从而开阔孩子的格局与眼界。
如果孩子在五六年级还没有开始多多阅读,那么在初中和高中繁忙的学业中,很难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缺乏书籍知识水平的积累,缺乏良好的文笔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在学习上会形成偏科的问题,还会限制孩子前途发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阅读书籍就是在不停退步,会在无形中与其他孩子形成差距。
03在5岁之前强化孩子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和思考
1)读写一体,坚持不懈进行训练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流畅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读是重复记忆的过程,写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二者双管齐下,形成常态化的训练才能做到读写融为一体,快速掌握一门语言。
也许在孩子3-5岁时还不能完整地进行表达,甚至是流畅的书写。宝妈们也不要着急。只有不断地在宝宝脑子中强化一个语言概念,不断强化读写能力,才能不断地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
2)通过解释情境解释语言问题
孩子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是通过在日常说话中依托情景来加深对某一个词句、音调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很多词句宝宝模仿后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妈妈给宝宝报一些早教班,在早教班上学习的知识回到家里就忘记了。其中的缘由就是宝宝只具备了模仿能力,却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理解能力。也无法联系具体的情景来想起这个并不熟悉的词句。
宝妈可以在户外逛超市,踏青,游玩的时候教给宝宝一些日常常用词句,或者教给宝宝念一些指示牌上的文字。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的引导,帮助孩子在内心中建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理解记忆。
3)鼓励孩子输入与输出
孩子的阅读和模仿都是作为一种内容输入的形式出现的,同时写作表达是一种理解的输出。
阅读和模仿是一种无脑性的输入,孩子接收到信号之后,会觉得好奇而去模仿。模仿会后孩子也会非常高兴,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把这件事忘记,转而向更加新奇的事物投射注意力。
但写作和语言表达是一种逻辑性输出。只有孩子主动的去说出事物的名称,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的时候,就是一种输出。当孩子学会写作后,写作也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输出,甚至会比语言输出还要提高孩子的能力。
在写作时,如果孩子能加入一定的修饰和一定的个人观点,就可以说读写能力是十分敏感且优秀的状态了。
还有宝妈没有在5岁之前让孩子读书,看电视吗?这可不是贪玩,而是锻炼“读写能力”的重要方式。宝妈都要重视起来,不要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哦!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