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公开课中,有一个词很重要:平衡。如果一个教学活动失去了平衡,那么就失去了教学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因为缺少平衡,因此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选材不当,挖掘不够
教师对所选教材本身了解就不够,活动前也没有要求幼儿作必要的准备,以致活动时不得要领。
二、幼儿缺乏主动性,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孩子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虽然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说和画,但这种强迫幼儿去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难以激发幼儿的主体性的。因此活动中很多孩子的应答是不得要领的,画画只是将教师的范画临摹了一遍。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试图用问答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缺乏情景性、趣味性,教学形式没有游戏化,教学方法陈旧,致使教学目标完成得很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动,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幼儿教学中,孩子们动口、动手,但动“心”了吗?在活动中,孩子们有体悟吗?这样的活动有实效吗?我的感觉是这个活动似乎外显活动轰轰烈烈,内隐学习实际上贫乏得很。
那么,什么是平衡?平衡事实上是一个适当的度,即在“过”与“不及”两端找一个“中极”。
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的平衡又体现在哪里呢?其实,幼儿园的活动内容、过程、评价等都应着眼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们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时间、活动评价都要平衡,切不可指向“一极”,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活动内容——从生活中来和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纲要》也强调要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这里有两层意思:(1)活动内容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际的生活进行教学。(2)活动要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但要着眼于发展孩子的生活经验。就是说,教学既要 二、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和孩子自主的和谐统一
《纲要》强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支持中引导,在引导中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性。以一个中班体育活动《玩圈》教学片段为例: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玩圈吗?可以怎么玩?幼儿答:滚。师:那你来试试看。(幼儿示范,其他幼儿模仿。)师:还有什么玩法?(幼儿积极举手,踊跃示范。)
接下来,教师让孩子们自由玩圈,个别幼儿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教师站在旁边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干预,也没有指导。
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就到此为止,那么教师是没有体现“引导者”这一角色的。所幸的是教师观察了孩子们的表现,接着又组织了一个“小兔子拔萝卜”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双脚并拢跳圈圈的经验,并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由此,教师的指导和孩子的自主达到了一定的平衡。
三、活动时间——活动重难点处理和时间高效率利用和谐统一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通常只有十多分钟到二十分钟时间,大班后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学活动需要紧扣目标、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以努力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四、活动走向——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和谐统一
活动是动态生成的。教学中的有效活动应该是孩子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孩子们的个人感受、智慧和激情不断交错生成的。于是,有些教师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既然课堂是生成的,那就不需要做太多的预设,只要把握几个大环节就行;凡是课堂出现的“意外”都是生成的资源。
用平衡论的观点来解释第一种误解,我们可作这样的思考:我们 用平衡论的观点来解释第二种误解,我们可作这样的思考:我们要把握生成、促进生成、走向生成,并不是说,所有的“意外”都是活动的资源。因为生成的活动是植根在教学目标下的,是在实施目标时派生出来的,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所以生成也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五、问题设计——教师提问和幼儿回应的和谐统一
《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幼儿有了评价权,但效果如何呢?
在一次大班手工活动《制作灯笼》中。师问:现在分组进行评价,请大家评出制作得最好的灯笼。“我的灯笼好,你的灯笼多难看呀!”“你的灯笼才难看,你看我有孙悟空。”“你的不好看。”“你的不好看。”这样的争吵声在活动室里此起彼伏。一段时间里,教师既没有干预,也没有指导。
孩子这样的自主评价有意义吗?我们怎样在尊重幼儿个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引导?幸好这位教师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孩子们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于是教师问:“怎么样的灯笼才是好灯笼?”孩子们纷纷发表看法,教师及时总结出评价标准。最后孩子们根据这些评价标准评选出灯笼来。这样,既有幼儿的自主评价机会,又有了教师的评价引领,体现了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