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各社交媒体又现爆款文章,讲的是内地中产家庭在女子教育上攀比成风,“绝不让娃和没有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文章中称,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那些中产爸妈们倾尽财力、削尖脑袋让孩子扎进更“高端”一点的、所谓“门当户对”的群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方位的教育鄙视链:包括有外教的看不起没外教的;全外教的看不起部分外教的;有持牌外教的看不起业余外教的;有欧美发达国家外教的看不起只有东南亚英语国家外教的;兴趣班学马术、高尔夫、冰球等贵族爱好的妥妥地看不起学画画、舞蹈、围棋、跆拳道等传统项目的;假期出游则呈现“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国内各地-本市景点”的鄙视链;甚至动画片都分了三六九等,看原版英文动画片的看不起看翻译过的进口动画片的,看翻译的又看不起看国产动画片的……以至于才出现了文章里的案例:5岁女孩交朋友的准入门槛是“要有英文名字”,而众多父母在看着放学后孩子们自然地分成“聊喜羊羊的”和“聊米奇妙妙屋的”之时都老怀欣慰。
最近关于中国中产的文章非常多,赏樱指南、学区房、幼升小面试家长,以及这次的鄙视链,每个议题都带有十足的娱乐性,用某知乎网友不太客气的总结就是:“中国中产就是个笑话”。
笑话的成因众多,离不开这个时代和社会。微博的热搜每五分钟一变,但不论怎么变都逃不出明星八卦、金钱和猎奇,而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一些时政或社会热点,下面点赞最多的首条评论也十有八九和钱或抖机灵儿有关。在一切向钱看的全民娱乐大背景下,中产秉持着“物质至上”的心理也是再正常不过。而中国目前的这一代所谓“中产”,有相当一部分的资产是成就于楼市,早年间恰巧买了几套房,如今糊里糊涂身家几千万。这类人本身的“中产”是时代造就,与个人能力并无太大关联,换句话说,其本身并没有那么优秀。对于女子教育,他们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学识和技能来鉴别方法的好坏,只能追求“更贵的”来“保证”更好的。另一方面,在中国,从年收入5万到万都被算作中产,既然都是“中产”,面子不能丢,而且不从众恐怕就要“掉阶级”,5万以下的族群在中国几乎是隐形的,细思极恐,唯有奋力追赶。
有意思的是,在这组育儿鄙视链上,金字塔的顶端都是指向纯粹的欧美,换句话说,中产们都觉得越西化越好。但真正的西化教育是什么样的呢?这让小狸想起一位朋友,嫁了德国人,两口子都是外企高管,生了俩漂亮混血,目前全家生活在香港。她没有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