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专业课程,提高职业能力
能否在一个职业岗位做好做久做出成绩,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决定因素。因此构建保育员课程体系时,应当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放在第一位。重视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育员作为一个相处对象是儿童的职业岗位,在专业课程的内容上应当与如今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等相结合。将如今学前教育行业层次多样以及岗位持续增多的特征结合起来,重新构建专业课程。对以前的分学科课程进行改革,将拥有价值联系或者内在逻辑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打破知识之间的边界,使课程更好地实现全面化。保育员的工作地点大致上是一些保育场所,如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还有一些家庭中也会有保育员的身影。将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岗位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充分联系起来,探究保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有效设计以及明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主要课程中引入“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保育员技能”“幼儿卫生与保健”以及“保育员职责”等,重视各门学科之间互相配合以及联系,重视每个科目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从浅至深科学安排,既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学生主动选取职业提供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服务,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保育员职业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夯实课程展开的基础,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扎实全面的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保障。
二、创新实践工作,重视专业技能
注重课程结合的同时,还应当避免保育员课程的单一性。考虑到保育员职业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多元化、专业性特点。实践技能的充分融入,便于保育员掌握可以在工作中应用的技巧,提高保育水平;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利于保育员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培养保育员的专业技能作为中职学前保育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一定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在设置幼保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践工作的具体需求,充分提升课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使学生可以对所学技能以及知识进行及时转化,这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课程以及实践应用不易结合的情况。将课程体系建设与当前保育员工作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课程构建中注重基础类课程的建设,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培养适应幼儿教育现实需求的人才,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综合性,也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保育员的素质素养。
比如,在“幼儿一日生活保育”这一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就能够按照园内的生活内容来规划课程,只要是幼儿保育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就统统纳入这个课程中,如常见的幼儿膳食营养、安全防护、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再如,在“幼儿生活保健与护理”这一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由于现实工作中幼儿的护理以及保健工作大部分涉及体格测量以及疾病护理等,因此课程内容也需要包含有关内容。儿童是保育员在工作时面对的主要对象,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保育员还应该掌握舞蹈、唱歌、手工等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长期练习,所以需要专门设立对应的技能训练课。可见,中职学校保育员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注重基础课程的推进,为保育员做好幼儿膳食营养、疾病护理、环境创设、安全防护、教育引导等各方面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素养全面的优质人才。
三、建立“专门化知识+专门化技能”课程
保育员相当于是辅助性教师,除了由教育、管理儿童等任务决定的引导性、教育性的特点,保育员还应当保证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处于一个舒适、干净、安全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保育工作还是一项很注重技能性的工作。因此在开展专门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传授一些生活技能以及相关涉及领域的知识,同时应该保持课程与学时比例的平衡,以更好地确保充足的技能学习时间。专门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把课程分成几个项目来实施,具体可以从“卫生管理”“生活管理”及“配合教育”这三大方面展开。从日常卫生清洁、消毒,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活动”,再到保育员与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涵盖的内容全面,课程逻辑清晰,利于从不同层面展开教育培养,从而有效提高保育员的实践工作能力。
每一个专业化课程项目,都应结合实践的需要,不断细化细分,以利于课程具体的展开。以“卫生管理”中“清洁”的课程内容为例(如右图),在这一项目中,重点向学生介绍环境清洁的意义,将保育员的现实工作与课程内容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认真讲解清洁工作的常规工作步骤,开展盥洗室、休息室以及活动室等室内清洁的技能训练。另外,还应向学生深入讲解“病毒和细菌”与“除四害”的有关知识。知识的阐释,便于学生了解原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运用。这就确保了学生可以采取动作记忆的方式对程序性知识进行学习,也可以采取逻辑记忆的方式对陈述性知识进行学习。各模块完成后,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确保学生对这些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技能考试应该包含具体的评分标准以及项目,让学生积极地开展互评以及自评,让学生对其他小伙伴的实践细节认真观察,并且明确指出优点以及缺点,强化对工作程序的有效掌握。从课程内容的全面铺开,到配套技能训练,以及理论实践技能考核考察,构建形成严密顺畅的课程操作体系,便于教学展开,也利于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扎实掌握。“卫生管理”中“清洁”的初级知识与技能课程内容。
四、建立“三真”实践教学体系
在保育员相关专业课程得到了整合、完善、丰富以及课程技能评价体系得以完善后,应该把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实践落到实处。保育工作格外强调“技能性”与“操作性”,因此,实践对于一名即将成为保育员的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大量搜集有关幼儿园保育员日常工作的图片、视频,通过学习通软件发布到学生手机上,让学生不断地观看、学习,把保育员工作的日常牢牢地刻在脑海里,从而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经验。只有真正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岗位,才算真正掌握了保育员这个职业的核心内涵。有了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才能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欠缺以及动手操作方面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结合学习中的问题弥补与提升,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保育员的认知,提升保育员专业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从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以及学校内部的实训场所入手,建立以有效准确的教学评价、真实的环境创设与工作任务为主要特色,以顶岗实习、跟岗实习以及认知实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将校企合作资源全面利用起来,进一步产生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学期课程以及实践步骤进行合理穿插,每一轮的具体实践,导师和教师一起明确核心任务,对执行方案进行制定,有效开展任务引领。产生由简单到烦琐、由表及里、由理论至实践的教学体系,借助于感知→理解→体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在“企中做”,在“校中学”,在工作岗位中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校内实训课程与校外实训课程相结合,其中校内保育实训室主要是模拟幼儿园的保育环境,根据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真实场景,设置盥洗室、寝室、活动室等主要的场所,学生根据要求对各活动场所进行日常的保育工作,然后由教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和参与保育实训的同学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结果,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再次进行操作以保证学生能规范地完成保育工作。通过实训使学生职业技能稳步提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幼儿教育事业长足健康发展也有了人才保障。
五、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以及自身特点,主动与联办的幼儿园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将保育员的规范和要求纳入日常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健全保育员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健全保育员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打造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改革自己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现代教育的需求,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如何教幼儿学会洗手时,单纯的讲解显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儿歌,边念儿歌边演示洗手过程,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洗手方法一目了然。也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上台演示,进行亲身体验和参与,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学校还应转变教学理念,先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后才进行实际教学,从而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能够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同时提升保育员专业素养与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还应注重完善保育员培训体系,依照保育员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保育员工作培训,调动学生认真参与到培训中,并要求学生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引导方法,增强学习的能力,明确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工作内容,从而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辅助好教学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力求规范化、科学化地完成保育工作,逐渐提高保育员工作水准、专业素养、教育水平。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定期参加保育员培训,有利于提升全体保育人员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职业能力、重视专业技能、建立专门化课程、建立“三真”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等策略入手,探索如何实现保育员课程体系的有效创建。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层层递进,稳步展开,构建形成完善的保育员课程体系。一方面,保育员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使学校培养出的保育员人才的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能提高保育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保育员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幼儿园培养优质的保育员,能够切实地提升幼保职业素养,推动保教的全面结合,提升幼儿园的办学品质,充分提升国内的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