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品质家长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孩子们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一切都是崭新的,是无限憧憬和美好校园生活的开始,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其实,进入起始年级,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是比较平均的,一上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基础为主,大多数孩子在衔接班或者私立幼儿园,已经提前进行了预热,所以孩子们的的水准相当,看不出差距。可是,到了中高年级,为什么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就出现了两极分化,三六九等呢?作为一名多年一线任教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在我看来,现在的果,必然有中间的“因”,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制约了孩子的成绩呢?万丈大楼平地起,在低年级,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打好数学学习牢固的“地基”呢?我认为,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数学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计算贯穿于六年的始终。我们来看,这是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计算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要求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做到口算符号化。什么是符号化呢?就是给你一个算式,比如5+4,10-7,不借助任何方式,能直接说出正确的得数。一年级下册,要求20以内的加减法必须符号化,以内加减法能够列竖式正确计算。当孩子熟练的掌握了计算,可以尝试逐渐加快速度,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这里有一个小误区,一些家长急于加快速度,而忽视了孩子的熟练程度,以至于越快越错,越错越懵。当孩子出现错误以后,在二次改正的时候,又能马上做对,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粗心”,粗心不止是计算,还涵盖着审题粗心,读题粗心等。

培养孩子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粗心只是我们为孩子计算的失误寻找的一个理由,往往透过这些粗心孩子的背后,折射出良好思维习惯的缺失,那么导致孩子计算粗心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算理理解不透彻。如果说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那么算理就是回答“为什么这样算”。举个例子,在教授29+65=?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让孩子知道结果等于94,还要知道为什么等于94?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于是,我们引导孩子用数线图,计数器,方格图上通过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拨一拨,让孩子在操作中理解计算的道理,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记录,就出现了竖式。让孩子了解“原来竖式就是这样得来的”,不仅渗透了数学文化,还激发了孩子“想当一名小数学家的信心”,只有充分的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更加熟练,顺畅的掌握计算的方法。

理解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会催生一种现象,就是“会做题的孩子不一定基础扎实”。

一年级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解决问题,通常是以应用题和看图列式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重在加法模型的建立,让孩子们理解,加法的本质就是,已知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求合起来的总数就要用到加法。减法就是知道了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就要用到减法,加减法计算是互逆的。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做应用题的时候,遇到“比多少”这一类型的题型时,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