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纵向角度为主(配有横向)考察,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些大思路如下:
一、幼儿入园适应工作
幼儿入园准备
新生入园适应指导
二、班级环境创设
教室环境
活动区环境
生活区环境
心理环境
三、班级一日常规工作管理
一日生活常规
一日教育游戏活动常规
四、班级安全管理
入园离园的安全问题
户外活动
区域活动的安全问题生活环节的安全问题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五、班级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如:六一庆祝活动)
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
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
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六、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
幼儿的自信心、合作行为、诚信品质、规则意识等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处理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与普通个体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者不恰当的行为。问题行为有不同的种类:
内部问题行为(内因问题)焦虑抑郁社会退缩外部问题行为(外显问题)多动攻击违纪
另外的分类方法:
社会行为问题(说谎攻击自私任性破坏性等)情绪问题(冷漠抑郁焦虑易幻想过分敏感等)
习惯问题(吸手指头咬指甲眨眼等饮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不良)
精神问题(恐惧症忧郁症狂躁症多动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前兆等)
七、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
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活动的开展
八、班级特色的创建
班级特色创建的准备工作特色班级创建的成果展示
九、大班幼小衔接的准备
幼小衔接方案的选择、实施与评价
横向上看:内容结构
按照管理的七大因素来划分,即从人、财、事、物、时间、空间、信息七大方面来思考和构建班级管理的内容。
鉴于幼儿园班级中“财”管理机会稀少,故而减少为六个子方面来分析班级管理要管些什么。1、人的管理
涉及:教师、保育员、幼儿、家长
人是有千差万别的,管理要人性化,园长对职工如此,教师对孩子和家长也应以人为本。
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孩子。追求职业精神和专业化成长。孩子是有个别差异的,要有爱心和耐心,尽力帮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2、物的管理(教学、游戏和生活所需的所有物资)
幼儿园班级的物质要素是班级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保教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
(1)空间条件
室内条件:人均面积一般不宜低于2平方米,总面积不能低于50平。另外综合功能活动室为90平左右。
(2)室外条件
户外活动场地:室外绿化率15%以上
角落布置班级管理的任务主要有:
(1)管理并使用好班级硬件资源
(2)全面的幼儿保育和教育任务
(3)班级环境管理
(4)班级安全管理
(5)家园一体化教育
幼儿班级管理与实践
一、幼儿班级管理的概述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
1、管理的作用就是把人、才、物、事件、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工作过程。
2、态势分析:又被称为SWOT.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劣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
3、“木桶效应”
又称“短板理论”,即一只桶的实际容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子。
4、“指头理论”
在幼儿园的管理上要突显比较优势,因此幼儿园管理的变革要有利于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幼儿园特色的形成。
5、班级管理的含义:幼儿教师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学前教育原则与观念为指导,实现班级中的人、事、物的互动,进而实现各种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1、英国的相关研究:
早在年,菲尔德(T.M.Field)就提出了教室空间管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年,琼斯等人(V.F.Jones)明确提出,在教师的教育技能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环
境的组织和管理。
2.美国
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美国的学前教育。
具体包括:
A.活动区设置的要求B.活动区设置举例
3、日本:五常法
可以作为幼儿园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工作的现代规范化管理模式,也可以引导幼儿的生活逐步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从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最终使外化的规则变为内化的习惯。
要点:需按小朋友的能力去指定标准,而非成人要求,过高过低都不宜。
五常法的具体实践方法:(1)常组织(2)常整顿(3)常清洁(4)常规范(5)常自律
(1)常组织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没有用过的物品),并将保存的物品分层管理,要点在于集中存放及尽量减低存量。
好处:训练小朋友的观察能力,限制物品数量,够用就可;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误送;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方法:强调“一就是好”建议小朋友只有一个放置玩具的架子、让小朋友学会自己筛选,从小学会取舍。
(2)常整顿
首先决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处:做个有责任感的小朋友,晓得将物品分类,用完放回原处。
实行方法:让小朋友学习一个分类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一个家,并贴上卷标,让小朋友自行将物品放回原处。
(3)常清洁
小朋友要保持个人清洁,也有责任去负责保持清洁,使其树立“我不会使东西变脏”,而且“我会马上清理东西”的概念。
好处:每天清洁身体及衣服,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实行方法:可特别将镜子挂在适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帮助他进行自我检查,此外,可鼓励小朋友分担班务,吃完东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
(4)常规范
经过与孩子沟通后,利用及时反馈的方式以及园林式环境,为孩子提供规范化的环境。
好处:让孩子及时指导自己行为的准确性,乐意与人沟通。
实行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并放置小盆栽,让小朋友学习照顾,更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环境。
(5)常自律
持续、自律地执行上述四点,在了解孩子的优缺点之后,按情况作出适当的奖赏,让孩子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好处:做个自尊感强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实行方法:当孩子做到以上某点,就可以得到一个代币,取得若干个以后,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
1、规则引导法
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
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教师要保持规则的一贯性
2、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教师的个人与合作:两只刺猬的故事用发展得眼光看待幼儿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3、情感沟通法
4、榜样激励法
5、目标指引法
(一)计划的制定
1、意义:
有助于教师全面梳理、分析班级各方面情况有利于班级教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有助于为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南。有助于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效能
2、计划制定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全面性
整体性原则:注意处理好班级中人、物、财、时间、空间等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差异性原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业水平
3、计划制定的步骤:
认真学习《规程》、《纲要》和园务管理计划
认真分析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共同讨论并确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撰写班级管理计划
(二)组织与实施1、具体措施:
教师分工:《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教师与保育员的主要职责
幼儿分组:考虑因素:幼儿能力的强弱搭配、优势互补;每组幼儿的人数;设立小组长;定期交换小组;
空间规划:时间安排(学期工作计划、一周工作计划、一日活动计划)物品安排:(建立物品清单、专人负责、摆放的位置高度)
(三)检查与调整
含义:是指园领导对各班级,或保教人员对本班级,在班级管理计划地实施过程的适时检查,并对班级管理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或修改。
一般包括:对班级安全情况的检查、对班级执行作息情况的检查、对教育活动的检查、对班级环境设置的检查;对班级教养工作秩序、特定岗位人员工作情况
(四)总结与评价
班级管理工作总结的内容:
班级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哪些完成了,哪些还有差距,原因是什么班级保教质量
幼儿健康状况、教育工作状况、家长工作
班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的特质
1、幼儿常规的培养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核心重视小班的常规训练
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要讲究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常规管理。
2、家园沟通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3、个别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难点
(二)班级管理中的教师
1、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观察力(如同鹰眼般的敏锐):
包括:有计划的观察能力和随机观察能力;聪慧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两个小和尚的故事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合作能力;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对孩子的暗示能力:期待的作用;热爱。
(一)班级管理中的教师2、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合作精神
丰富的知识
熟练的操作技能
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的能力
(二)班级管理中的教师
3、幼儿班级管理中的教师集体
共同布置教室的环境和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工设计学习生活共同讨论决定一天中教师的分工
分担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对幼儿提出一致的要求和限制教师每天集中评价和计划
(三)班级管理中的幼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