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今天老师打我手心,我讨厌她!”女儿放学回到家,立刻扑向我怀中诉苦。还未等我询问原因,一旁的“顺风耳”老公立刻大发雷霆,指责老师的不是:“为人师表被狗吃了?敢打我女儿手心,明天到幼儿园投诉她!”老公说完,准备在家长群向老师“宣战”。
“先别冲动,老师为什么要打你手心啊?”我浇灭老公的怒火,冷静询问女儿缘由。女儿低下头,支支吾吾道:“我……我作业错误太多,还……还和老师顶嘴。”我双手搭着她肩膀,柔声说道:“虽然老师打你手心有些过分,但也是你犯错在先呀,我会告诉老师,让她不要随便打手机,但你也要改正错误哦”。
我依稀记得上小学时,数学老师看似彬彬有礼,实则有“暴力倾向”。但凡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当然包括我在内),都会被召集到教室后排。之后老师用双手不停拍打他们的脸颊,还会轻锤胸口,并附带一句“下次能不能考及格”。我感到疑惑的是,如此沉迷体罚的老师,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竟然排名榜首。
虽说体罚教育一直被声讨,但轻微的体罚,在家长看来可以令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深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然而小孩子皮肤白嫩,犯了错误受到轻微体罚,像是打手心、捏脸、罚站等,都会觉得老师“罪大恶极”。回到家后告知父母,顺便“添油加醋”,让父母替自己“东讨西伐”。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被老师体罚之后,都会像我老公那样冲冠一怒,选择在家长群“振臂一呼”和老师“隔空对峙”;或是带着孩子质问老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准。当然大多数老师都会心平气和地解释原因,但也不排除有性格暴躁的老师会和家长激烈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今后也不利于家长、孩子和老师的“三方会盟”。
还有些和老师同一阵营的朋友,会毫不犹豫地指责孩子:“你活该被打手心!肯定是你作业的没有完成,上课调皮捣蛋!下次再不听老师的话,我让老师狠狠地收拾你!”如此主观片面的无端责骂,只会加深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仇恨值”。
家长如何妥善处理孩子被体罚呢?可以试试这3个方法。
首先,询问受到体罚的真实原因。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写道:儿童无论受过什么惩罚之后,若是羞于做错了事情的心理不比惧怕痛苦的心情来得重,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孩子受到了体罚,先安慰他们的情绪之后,再询问事情的真实原因。如果孩子犯错在先,家长要批评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老师体罚的真正用意,并监督孩子及时改正;若是老师小题大做,故意宣泄情绪,家长可以先和老师沟通,试探他们的态度,再通过协商将事情解决。对于态度偏激的老师,可以选择投诉或是公开。
其次,教孩子区分体罚轻重的区别。
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
即便孩子明白犯错误要受到老师的体罚,但他们对体罚的程度没有清晰的概念,很有可能成为部分“暴躁”老师的情绪宣泄对象。家长要教孩子区分轻度和重度惩罚,像是捏耳朵,拍手心这样的轻度惩罚倒是无关痛痒;但扇脸、踢屁股这样的体罚,要及时告诉家长。
区分了体罚的不同程度,孩子会懂得保护自己,也能够根据老师的体罚程度,选择是否告知父母,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最后,和老师商量其他惩罚方式。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体罚过于介意,轻微打手心也会有所顾虑,可以和老师沟通,商讨其他具有相同告诫效果的方式。像是写检讨、抄写自己的错误、适当罚站等等。体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可以快速改正错误,何不用“文明”方式呢?
老师和家长相互合作,“里应外合”,孩子犯了错误,或是做出一些叛逆行为,在双重“施压”之下,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寄语:教育孩子的本质是“文争武斗”的矛盾和协作,孩子受到体罚,我们要冷静分析,了解客观原因后再做出适当的对策。和老师处于“亦师亦友”的关系,孩子的学习和错误意识才能够得以“升华”。你家宝贝受过体罚吗?老师的态度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