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丹麦幼儿教育做个守望者中工网

张传月

在丹麦生活的一年中,除了学到很多专业内容,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数该国对幼儿教育的理念。

和国内的学校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相比,丹麦人的做法要“大胆”得多,但就是在这种看似“放任”的态度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孩子天性的尊重。

尊重天性,自然生长,这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年四季

幼儿都在户外午睡

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地广人稀,人口仅30多万。住在这里的人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自然,从市区驱车向外开半小时,社区密度就已经非常低,随处可见各种果树、花草,房屋之间有许多绿地和池塘。

在这些看似无人打理的野地里,总会有一大片沙坑,沙坑上零零星星地支起秋千、一两个摇摇木马、一个攀爬架……像这样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儿童游戏场地随处可见,成为丹麦城市的一个特色。社区、学校、医院更是将这类游戏场地作为基础配置。不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能玩上一会,不会觉得太无聊。

沙土地一方面能有效缓冲意外跌倒时的冲击力,避免摔伤,另一方面给了孩子近距离接触土地的机会。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坐在旁边的长凳上,小孩子就在沙坑里肆意玩耍。哪怕弄得一身沙,家长也不会过多干涉。

一个定居在奥胡斯的中国妈妈曾经跟我说起,有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发现孩子在沙坑中捡了一个牙胶咬着玩,吃得满嘴、满身都是沙,而幼儿园老师就一旁,什么也没有做。这位妈妈上前问起来,老师却满不在乎地给出了可能让国内家长都难以置信的回答。她说:“哦,没关系。让他去啃吧,沙里都是好的细菌……”

把孩子“养”在户外也是丹麦社会秉持的原则。年轻的父母通常会给新生的婴儿配一辆景观婴儿车,一有机会就把他们带到户外。丹麦人大都认为,应该让孩子睡在室外,充分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

这可能与丹麦的地理条件有关。丹麦日照时间不长,进入冬季后,阳光便显得更加奢侈。日照能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帮助钙吸收。在丹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进入漫长冬季后,都会通过口服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保证身体钙吸收。医生通常建议,婴儿出生至两岁期间,每日必需口服维生素D以满足生长需要。但无论如何,营养品始终不及自然与机体互动的良性循环。一到阳光明媚的日子,大人、孩子纷纷走上街头,享受阳光带来的喜悦。

但是,不要以为丹麦人只有在阳光明媚时才会出门。事实上,除了晴天,他们也爱雨天、雪天、大风天……在我曾居住的社区有一家复合型幼儿园,园内包含托儿所和幼儿园两部分。日托接受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幼儿园主要照顾3岁—6岁的儿童。那里的负责人告诉我,因为有雨棚保护,就算有雨雪,也不影响孩子们在室外睡觉,所以这里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户外午睡。

不仅如此,丹麦人对幼儿成长的基本共识还包括一条:孩子们每天至少要保证在户外玩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几乎每个丹麦孩子都有几套连体衣,这些衣服兼具羽绒服的保暖功效和雨衣的防水功能,再配上一双长筒胶鞋,便足够抵御风霜雨雪。

丹麦人认为,任何天气情况都不能妨碍孩子们走出去与自然“问好”,风霜雨雪是自然本来的状态。因此,天气不是问题,穿对衣服就好。

孩子受了伤

家长却不去理论

年,欧盟发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丹麦儿童在14个参与调研的欧盟成员国儿童中,公民知识水平排名第一。欧洲的家庭民主观念尤为突出。丹麦家长将孩子视为可以共同参与生活和决策的独立个体,让孩子们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适合自己的社会相处模式。

我曾走访过当地几个幼儿园。每当我问及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孩子们每天都会上什么类型的课程?”而园区的负责人总会“纠正”我:“课程是小学才开始关心的事,我们这里没有教室、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

在丹麦,0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活动基本都是以游戏为主。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分成十几个人一组,由4个成年人照顾,其中2个成人是受过专业幼儿教师培训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大家坐在一起,由“老师“(注:按照当地习惯,幼儿园的孩子们对照看他们的大人一般直呼姓名)告诉他们这一天的安排,比如说唱歌、画画。但如果孩子不喜欢,想要去做别的事情,也会被允许。孩子也可以把自己对这一天的安排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决策。

丹麦教育者认为,幼儿园既不是公有,也不是私人组织的,而是所在社区选择加入幼儿园的家庭所共有的。家长、孩子、工作人员,都有权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希望。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丹麦的幼儿园各具特色。尽管年丹麦制定了《幼儿园课程法》,在幼儿园课程的标准化方面提出了法律的基本要求,但是,幼儿园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来发挥自主性和灵活性。从幼儿园工作人员与我聊天的态度中,我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状态十分认同,且感到十分骄傲。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丹麦的儿童始终被平等对待,大人没有因为孩子年龄小而认为他们特别娇弱,需要特殊照顾。孩子们和老师外出去公园或是森林游玩,不会有校园专车接送,一起“挤公交”才是常态。

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受了伤,也不会任由事件往严重方向发展,不会成为家长与机构对立的导火索。有一次,我和导师去幼儿园一起去接他的小外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今天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另一个小朋友一时气急,咬了他一下。等我们走到操场上,就看到这个小男孩正低着头,坐在花坛边闷闷不乐。只有10个月大、还不会讲话的小男孩,恐怕还不知道要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他的右侧脸颊,有一个明显的紫红色的咬痕,让人看着就疼。

我本以为导师会立马去跟幼儿园理论,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导师只是简单地安慰了外孙,让他自己再好好地整理一下情绪。导师对我说:“既然要进入社会,与他人一同生活、学习,相处之中一定会有问题出现。学习与人相处的艺术,不也是他来幼儿园的目的之一吗?”

丹麦最早创办华德福幼儿园的资深教育专家曾这样说过:让孩子走到户外,大胆实践,哪怕受伤了也没关系。因为受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生儿父母

共享约52周产假

丹麦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之一,然而,这个百年来远离国际纷争、亲近自然的国家,也面临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生育率降低所带来的困扰。

为了鼓励适龄女性生育,丹麦推出各种政策法案。以产假政策为例。在丹麦,新生儿父母共同享有约52周的产假,通常情况下,母亲可在生育前4周休假,同时在产后休假14周。父亲则有权在孩子出生后的14周内选择两周休假,照顾妻子和孩子。剩下的32周,夫妻双方可根据家庭具体情况选择同时休假,也可以轮流休假照顾幼儿。

丹麦人没有隔辈带娃的生活习惯,家庭普遍是核心家庭配置,都是父母自己带娃。在丹麦街头,经常能看到奶爸们推着孩子跑步或带孩子出来晒太阳,这种情景在人们看来合情又合理。

产假过后,绝大多数孩子会被送到自家社区附近的日托中心或保育员家里。这时,孩子也已经快1岁了。从刚出生到1岁的重要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父母的陪伴,孩子自然更有安全感。城市环境也给予孩子极大包容。市中心随处可见的雕塑、喷泉、水池,都是孩子们可以随意玩耍的地方。孩子在这种安全的氛围中,释放天性、茁壮成长。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会有很多担心:担心大冷天带孩子出门,他会着凉;担心孩子挣脱我的手,自己玩耍会摔伤;担心自己的孩子太小,可能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担心孩子在花坛里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塞进嘴里,很不卫生……

但现在,每当出现这些担心时,我都会联想到在丹麦时看到并经历的一切。那些看上去“粗线条”的家长和老师,把自然的馈赠视若珍宝,把孩子成长中遭遇的磕磕绊绊当作人生的必然,我还在焦虑些什么呢?我甚至差点忘了,自己还年幼时,我也曾经和自家的小狗一起,跳到水稻田里捉青蛙。我也曾是个掉进河里,却顺便洗了个澡的“熊孩子”。

大道至简。孩子的成长方向有时应该交由他们自己负责,而我们要做的,除了应有的看护陪伴,是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做一个可靠的守望者。

原标题:“围观”丹麦幼儿教育,“大胆”背后有深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